本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壹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幹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原文
1.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子曰:“茍誌於仁矣,無惡也。”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壹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15子曰:“參乎!吾道壹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6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1]
詳解
解析壹
4.1原文
子曰:“裏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註釋
①裏仁為美:裏,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處:居住。
③知(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壹起,才是好的。如果妳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壹起,怎麽能說妳是明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