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上半年,就是這樣。

2022年已經過半,可看的電影屈指可數,觀影非常“疲軟”。

無意中刷到了“萬虎會議”。我以為是老片,結果是今年1月在德國上映的新片。我看了眼豆瓣評分,8.2,可惜看的人不多,短評只有400條。

太神奇了。

▲《萬虎會議》豆瓣評分8.2

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召集各個單位和部門的不同官員,在柏林郊外萬虎湖邊的壹座私人別墅裏

上半年,就是這樣。

2022年已經過半,可看的電影屈指可數,觀影非常“疲軟”。

無意中刷到了“萬虎會議”。我以為是老片,結果是今年1月在德國上映的新片。我看了眼豆瓣評分,8.2,可惜看的人不多,短評只有400條。

太神奇了。

▲《萬虎會議》豆瓣評分8.2

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召集各個單位和部門的不同官員,在柏林郊外萬虎湖邊的壹座私人別墅裏

上半年,就是這樣。

2022年已經過半,可看的電影屈指可數,觀影非常“疲軟”。

無意中刷到了“萬虎會議”。我以為是老片,結果是今年1月在德國上映的新片。我看了眼豆瓣評分,8.2,可惜看的人不多,短評只有400條。

太神奇了。

▲《萬虎會議》豆瓣評分8.2

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召集各個單位和部門的不同官員,在柏林郊外萬虎湖邊的壹座私人別墅裏開會。

整部電影的敘事跨度只有壹次會議,但討論的內容卻是極其恐怖的——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電影的劇情描述可以說是與史實如出壹轍。主創以史料為依據,結合會議紀要,忠實還原了1942至65438+10月20日在萬虎山莊發生的事情。

這部電影可以算是關於猶太人在二戰中遭遇的電影的“第壹張拼圖”,以納粹德國的視角進入猶太人的苦難歷史,相當新穎,反思也比較激烈。

▲《萬虎會議》劇照

影片的精妙之處在於內斂的形象,刻畫了壹群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敘事效果。

說到這些官員,真的不是很形象,只有極度的冷酷無情。

導演恰到好處地抓住了這壹點。他壹定對人物的真實原型和當時背景中的氛圍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可以說,《萬虎會議》是今年最好的室內群眾劇。

個性人物各具特色,給人充分的表達;對這部分人群的統壹氣質和特征的分析也很到位。

正是這種統壹,催生了冷秩序中的殘酷美。

01

2小時,11萬條生命。

“史書上輕描淡寫的短短文字,背後是那個時代血淋淋的經歷;時代的壹粒沙,落在個人頭上,就是壹座山。”

用這句話來形容“萬湖會議”更合適——猶太人的命運對於納粹官員來說只是壹個冰冷的數據,他們甚至稱之為需要在兩個小時內解決和討論的“問題”。

關於猶太人經歷或集中營的電影並不少見,而且有不同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和最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單》壹樣,辛德勒拯救猶太人前後的事件都是以全知視角完整展現的。

波蘭斯基的《鋼琴師》聚焦鋼琴師斯皮爾曼,通過他的個人命運讓讀者壹瞥種族苦難。

▲《辛德勒的名單與鋼琴家》海報

這些電影會講猶太人有多慘,納粹軍官有多傲慢冷血。

而《萬湖會議》則把視角轉了過來,故事在當時納粹德國最有聲望、最有權勢的人物之間展開,講述他們是如何制定這壹系列不人道的“措施”,重點講述他們是如何在經濟、法律和外交層面談判解決種族滅絕帶來的“難題”。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討論很搞笑。屠殺不就是開槍殺人嗎?

但這才是問題的根源:當納粹德國不把猶太人當人,而是當作行動議程的時候,種族滅絕問題就和其他問題壹樣,金錢和效率是第壹位的。

比如當時歐洲有11萬猶太人。如何在不造成交通堵塞的情況下有序地集中運輸它們是壹個交通問題。

由於戰局緊張,納粹無力支付額外的人力。如何用最少的人管理最多的猶太人,又是壹個人力問題。

▲《萬虎會議》劇照

我們印象中德國人做事嚴謹細致,哲學嚴謹,科學優秀。看來他們真的是他們日耳曼民族的優秀品質,就像納粹黨衛軍安全局的創始人海德裏希在電影裏說的那樣。

效率甚至被運用到屠殺中,這種思維的嚴謹甚至保證了他們在意見相左的時候保持冷靜,理性分析溝通,最終達成壹致。

然而,當這種理性、效率、嚴謹遇上極端納粹主義,會發生怎樣的災難?這是極其可怕的。

▲《萬虎會議》劇照

這是影片中最精彩也是最冷酷的地方。

對我來說,充分體會這部電影的魅力,沈浸在這些德國軍官營造的精準氛圍中,是壹件無意識的事,是對我人道主義精神的壓制。

導演對我開了壹個殘忍的玩笑。在觀影體驗層面,我不自覺地滑入了納粹軍官的視角,站在他們的立場,把猶太人的生命作為壹個數字和資源,參與到他們處理問題的過程中。

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感受到影片帶給觀眾的流暢感,從他們高效的操作和無情的理性中獲得“快感”。

▲《萬虎會議》劇照

影片結尾,字幕“六百萬猶太人在納粹政權下被殺害”依然始終冰冷。

但此時此刻,會上的氣話已經過去,效率和精準的能量已經釋放。

當人類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感再次降臨並占據身體,再看著這個血淋淋的身影和客觀的描述,嘆息、同情和最復雜的情緒開始發酵。慢慢拉伸。

02

先“屠殺”觀眾,再贖回。

萬虎會議巧妙地操縱了觀眾的情緒。

起初,他可能是帶著固有的道德觀念走進這座萬虎別墅的,但導演精心設計的“嚴謹高效帶來的高效運作”俘獲了觀眾。

最後,讓這股力量消散的時候到了,然後,同情和憐憫這種人類最珍貴的道德品質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讓觀眾陷入了更深的反思。

▲“萬虎會議”海報

要達到這種效果,構建壹個冷理性的環節尤為重要,導演在不同方面的設計和處理也體現了這種“冷感覺”。

會議是人召開的,討論討論的過程也是人推動的。

所以人的殘忍首先要出來。

電影裏有很多人。這些納粹軍官的職位、權力、人格理念各不相同,他們在會上各抒己見,貢獻“精彩演講”,讓會場“熱”了起來。

無論他們如何表達不同意見,問題的解決和控制,也就是會議繼續進行的主線,被核心人物海德裏希牢牢抓住,使得會場“降溫”。

需要補充的是,納粹德國高級領導人萊因哈德·海德裏希是整個會議的召集人和主持人。歷史上,正是他領導制定了系統清洗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電影裏的萊因哈德·海德裏希和歷史上的萊因哈德·海德裏希。

回到電影,文中特別註意“開合”的節奏。

別人的熱情來自於性格中容易被看到的部分,比如易怒,懦弱,殘忍。雖然會場中的每個人都表現出了貶低猶太人的冷酷無情,但至少這些軍官表現出的個性讓這個會場保留了壹點人性的特點。我們能感覺到這至少是壹個活生生的人在討論問題。

海德裏希是壹個非常不同的角色。雖然他臉上掛著得體的笑容,對在場的人彬彬有禮,但他總是保持清醒的頭腦解決問題,是會議的主心骨。

當會議有分歧時,他似乎給了每個人發言的權利。其實對於每壹個問題和不滿,他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法。他為會議做了充分的準備,必要時用數據和邏輯演繹來回應爭論。

就連“工具人”副隊長艾希曼也在像面癱壹樣看數據、報情況,但鏡頭刻意記錄了他和女同事相處的細節,語氣和眼神都和工作時不壹樣。艾希曼並不完全冷酷,他只是壹個工作狂。

▲上圖是電影中的艾希曼,下圖是歷史中的艾希曼。

但是海德裏希完全冷了。他在所有人到齊後準確到達,然後在會議結束後安靜離開,沒有壹絲馬虎——他是壹個高效的部分,他的微笑只是壹種禮貌的偽裝,我們在他身上感受不到任何人性。

導演對來自人物本身的冷峻把握的很到位,演員也貢獻了精彩的表演——不笑不笑的復雜程度不容易表演出來,表面得體,背後陰暗。

其次,本片的視聽處理也能生出冰冷的秩序感。

最大的特點就是弱化鏡頭的運動,定位片占用大量時間。

▲“萬虎會議”固定座位畫面

固定的座位往往不容易引起太強烈的情緒波動,但也容易在鏡頭中失去運動帶來的節奏感。

所以為了呈現某種節奏,影片很好的利用了同壹個鏡頭畫面的不斷重復來實現。

比如影片開頭,各路官員陸續抵達別墅,下車進門,從門口到大堂,從大堂到房間,只用幾個固定的座位拍攝。剪輯重復,看似機械呆板,實則表現出了場上的冷感和秩序穩定感。

▲電影《萬虎會議》開始,官員陸續抵達別墅。

動作鏡頭恰恰用在了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比如剛才提到的人物問題。

印象最深的是,海德裏希發表演講平息爭議時,由遠及近推給他的推鏡頭匹配得如此精準,以至於他是聲音最高、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最多的壹個。

表達別人的性格時,也很適合切入壹個人說話時別人的狀態和反應。除了豐富鏡頭以免看起來過於平淡,我們還可以從這些細分的鏡頭中窺見他們對某個觀點的不同態度,從而構建自己的個性畫像。

▲“萬虎會議”幾乎沒有地點。他們在吃著點心,喝著酒,討論著成千上萬人的命運。

在聽覺方面,影片力求室內聲音清晰,避免環境聲音的幹擾,讓觀眾專註於純粹的文字。

在少數室外場景中,冬天的荒涼只靠幾聲鳥鳴和風聲傳到觀眾耳朵裏,隱約勾勒出時代的悲涼,指向遠處無數猶太人即將被壹紙會議記錄決定的命運。

音樂是完全沒有的,因為音樂必然會引起情緒波動。導演沒有采取情緒化的手法,甚至在片尾的演職員表裏也貫徹了,本來就像是音樂應該播放的壹個環節,又像是白紙黑字的受害者名單。

03

邪惡,平庸還是狂熱?

壹部優秀的群眾劇,對人和群眾有著深刻的理解。

《萬虎會議》中的人物都是基於壹個核心:猶太人的“物化”。

無論是行政部門、軍隊還是其他機構,他們的分歧只集中在猶太人問題帶來的利益上,關系到自己在這件事上的良好表現,升遷發財,或者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願意讓別人染指自己部門在這次壹致行動中的權責和職能。

導演抓住了這個核心,還原了他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的細致流程和理性辯論,生動展現了納粹德國的冷酷無情。

他們對待工作越認真,就越讓人感覺到這種認真背後的可怕邏輯。

▲《萬虎會議》劇照

斯塔科特博士(帝國內政部副官,歷史上壹個真實的人)為整個會議貢獻了最精彩的辯論。他對如何定義和處理混血猶太人做了精彩的論述,尤其是當他出人意料地提出可以用絕育來阻止混血猶太人繁殖後代的時候。我不禁感嘆他極強的敬業精神和縝密的思維邏輯。

但嘆息過後,我只是顫抖。無論他的邏輯多麽優秀,第壹步都是可怕的——納粹政權可以任意剝奪猶太人的人權。

漢娜·阿瑞納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提出了“平庸之惡”的概念。她認為艾希曼和其他納粹官員是納粹政權機器運作的壹部分,他們只是服從命令或在自己的權力和責任範圍內做生意。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漢娜·阿倫特著。

然而,其他報道指出,壹些納粹成員在處決猶太人時表現出狂熱的快感,他們不是在運行零件,沒有個人意願。

從片中的大部分表現來看,確實符合競技場的概念。

然而,也有像蘭格博士這樣的人,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對藝術和文化有深刻的見解,但對猶太人表現出極端的仇恨,沒有給殘酷的建議留下余地。對於這種主動想作惡的人,如何理解人性,以及惡的平庸或狂熱,是影片留下的問題。

▲“萬虎會議”片段

《萬虎會議》帶來的觀影體驗是獨特的,這也是德國反思二戰電影的特點。

它們為除了人性之外的壹切提供了壹個非常合適的場域,讓觀眾不自覺地進入這套預設的邏輯,卻在結尾突然醒悟。這麽順利的操作,只是失去了人性和人性。

反思由此而生:二戰後的今天,無論是誰再拋出這樣看似合理的邏輯,妳能清楚地找出缺失的人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