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鼠狼偷雞歇後語下壹句

黃鼠狼偷雞歇後語下壹句

下壹句:專幹這行的

關於黃鼠狼的歇後語:

黃鼠狼等食——見機(雞)行事

黃鼠狼烤火——爪幹毛凈

黃鼠狼戴花——臭美

黃鼠狼吊孝——裝蒜

黃鼠狼見了雞——眼饞

黃鼠狼借雞——有借無還

黃鼠狼烤火——爪幹毛凈

黃鼠狼的脊梁——軟骨頭

黃鼠狼看雞——越看越稀

黃鼠狼進宅——來者不善

黃鼠狼泥墻——小手小腳

黃鼠狼過水田——拖泥帶水

黃鼠狼戴尿罐——暈頭轉向

黃鼠狼拉駱駝——不識大體

黃鼠狼拉小雞——有去無回

黃鼠狼過泥塘——小手小腳

黃鼠狼過鬧市——人人喊打

黃鼠狼的脾氣——偷雞摸蛋

黃鼠狼頂草帽——裝文明人

黃鼠狼鉆煙囪——越鉆越黑

黃鼠狼偷雞——專幹這行的

黃鼠狼鉆磨坊——充大耳朵驢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語言形式,是壹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壹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壹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沈澱、淬煉、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後語壹般寓意深刻,短短壹句凝聚很多智慧。

擴展資料:

黃鼠狼的名稱由來:

通過檢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復生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查“黃鼬Mustela sibirica”物種,有如下古代名稱——鼪、黃鼠狼、鼠狼、地猴、艾猴。

兩晉時期的著名學者郭璞,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等多部書籍作註,他那個時候所提及的“鼪”,即指鼬或鼬鼠,通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黃鼬。宋·邢昺《爾雅註疏》、南朝梁·顧野王《玉篇》中也提到了“鼪”。

而對“鼪”有怎樣的解釋呢?郭璞註到:“江東呼鼬鼠為鼪,能啖鼠,俗呼鼠狼。”也就是說,它是因為吃老鼠,而被叫做“鼠狼”的。那麽,還要反推“鼬”是什麽?回過頭來,我們還得查我國第壹部辭書——《爾雅》。

《爾雅·釋獸》中有壹個“寓屬”,歸納了幾種有鼠字部首的動物。很多後來的訓詁學者(編者註:訓詁,指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壹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

《爾雅》前三篇叫《釋詁》《釋言》《釋訓》,“訓詁”壹詞由此而來。),貌似大多認為“寓屬”指的是獼猴、猴類或者靈長類,所謂“寄寓木上,故曰寓”。寄寓就是寄居、居住、棲息的意思。

當然,這樣解釋也不算錯,但對古人定義的這個概念,還是有些狹隘了。實際上,我們認為,寓屬,就是壹類善於攀援或者樹棲的哺乳動物,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按照生態類型或習性給動物分類,相當於給鳥類分成遊禽、涉禽、陸禽的概念。

《爾雅·釋獸》中說得很清楚:“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為鼪。音牲。”從簡單的形態描述,不難想象,這裏解釋的物種,確實應為黃鼬。

而“黃鼠狼”這個名字的出現可能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解釋到:“鼬,壹名黃鼠狼。又名鼪鼠。又名地猴。”

讓黃鼠狼這個名字更廣泛地傳播的,恐怕是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以說這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壹部“博物學”著作了。《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中稱《本草綱目》卷五壹下(獸部),使用了“黃鼠狼”。

《本草綱目》對黃鼬還有很多介紹:“按《廣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赤,其氣極臊臭。”

從古籍中不難發現,我們的古人對黃鼬這個物種很早便認識得非常清楚。黃鼠狼,就是黃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歇後語

百度百科-黃鼠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