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記載的北宋年間三個規模較大的膽銅場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古籍記載的北宋年間三個規模較大的膽銅場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信州鉛山場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信州鉛山縣銅寶山……縣治西南,石竅中膽泉湧出,浸鐵成銅。天久晴有礬可拾。壹名七寶山,宋建隆三年置銅場。”但該銅場還不是膽水浸銅場。北宋時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其所著《夢溪筆談》中已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所以至遲在元祐年間那裏已經試行浸銅法生產,大概已有了小型的作坊了。而在“紹聖元年,其利漸興”。在紹聖三年或四年正式建成膽水浸銅場。據《宋會要輯稿·食貨三四之二五》記載:“崇寧元年戶部言:遊經申,白興置信州鉛山場膽銅以來,收及八十九萬八千八十九斤八兩。”於是在次年規定其歲額為三十八萬斤。饒州興利場在今江西東北,景德鎮與上饒之間。《讀史方輿紀要》謂:“饒州府德興縣大茅山……銅山在縣北三十裏,唐置銅場處。山麓有膽泉,土人汲以浸鐵,數日輒類朽木,刮取其屑,煆煉成銅。”據《浸銅要略序》對當時興利場的情況有過壹些介紹,謂:“蓋元祐元年或言取膽泉浸鐵,取礦烹銅。其泉三十有二,五日壹舉洗者壹,七日壹舉洗者十有四,十日壹舉洗者十有七。”說明了興利場的泉數及各泉所含膽礬濃度的相對差異。據《皇宋中興兩朝聖政》記載:“元祐中始置饒州興利場,歲額五萬余斤。”它大概是興建最早的膽水浸銅場。韶州岑水場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翁源縣,岑水在縣北,源出羊逕,壹名銅水,可浸鐵為銅,水極腥惡,兩旁石色皆赭,不生魚鱉、禾稼之屬,與曲江縣膽礬水同源異流。”故知岑水場在今翁源縣。如前文所說,岑水場也是在張甲建議下,並依其父張潛推薦的浸銅法興建的。建場亦當在元祐至紹聖年間,崇寧中歲產膽銅額為八十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