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資留意的是,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壹段看似荒誕的文字, 對揭示蜀國開國之秘有重要幫助: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這裏的關鍵詞“魚婦”, 學界向無確詁。有人以為指上身為婦人、下身為魚的“魚美人”, 其實不然。按,“魚婦”即蜀先王魚鳧的別寫;“蛇乃化為魚”, 則隱含了民族融合、圖騰易幟的劇烈變故。其理由可先從文中的顓頊說起。 顓頊顓頊是五帝之壹。在神話系統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鯀的父親、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說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顓頊, 顓頊生鯀, 鯀生禹, 禹生啟。
②作為他的子裔, 鯀、禹同樣具有水族的特征。他們都有魚的化身。
③《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西北海外, 流沙之東, 有國曰中車扁, 顓頊之子。” 這裏“中車扁”, 和上面《大荒西經》講的有魚“偏枯”, 是壹個意思。這個顓頊之子, 顯然指鯀。鯀,又作鮌, 即玄魚。
④《莊子·盜跖》說:“禹, 偏枯。”《列子·楊朱》說:“大禹,壹體偏枯。”禹也是魚, 而且禹、魚是同音通假字。魚的形象其實就是該族團的圖騰, 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大量出土的魚圖騰徽誌。
如上所說,《山海經》“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這段話的內在聯系已清楚了, 但作為沿襲魚圖騰的顓頊壹脈與蜀先王魚鳧之間的關系, 還值得進步討論。
巴蜀在中國古代地砉勰鈧? 是西部的大本營之壹( 另壹個是以西王母為神性代表的昆侖山, 確切地點不明, 有的說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證明顓頊族團所處的西方具體位置恰恰就在巴蜀。
有叔歜國,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國名淑士, 顓頊之子。? ——《山海經·大荒西經》
顓頊母, 濁山氏之子, 名昌仆。 ——《世本》
歜、濁、淑、叔, 皆為蜀字的異寫。濁山氏, 《十三州誌》徑寫作蜀山氏:“蜀之先, 肇於人皇之際, 至黃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 生帝嚳, 後封其支庶於蜀。歷夏、商、周, 始稱王者。”只是所生者為帝嚳, 因此有學者認為, 帝嚳就是顓頊。
再看下面:
帝顓頊生自若水, 實處空桑, 乃登為帝, 惟天之合。 ——《竹書紀年》.
若水, 古水名, 在今四川省。 那麽, 顓頊竟是巴蜀人, 或至少顓頊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山海經·海內經》曾列出壹個著名的巴蜀帝系, 說是“西南有巴國, 大嗥生鹹鳥, 鹹鳥生乘厘, 乘厘生後照, 後照是始為人。” 顓頊又號高陽, 高陽與太昊(大嗥)族關系密切。因此, 和這個譜系也對得攏。不同的是, 太昊風姓, 屬東夷集團, 以鳳鳥為圖騰。但這正說明顓頊這壹集團族氏成分的復雜性。 古蜀國出土文物鯀也生於西方。《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鯀……家於西羌。”關於禹,證據更多。《新語·術事》:“大禹出於西羌。”《史記·六國年表》:“故禹興於西羌。”集解引孟子語:“禹生石紐, 西夷人也。”《太平禦覽》卷八二引《帝王世紀》:“伯禹……長於西羌, 夷人。”
而《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更指明禹為今四川汶山縣人。 羅列這些資料, 並不意味要否定黃帝、顓頊、鯀、禹、啟這壹大系發祥於中原腹地並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歷史主脈。上面的引證與其他史料相對照, 存在不少矛盾沖突的說法, 例如, 有關顓頊的活動區, 《左傳》等書就有陳、衛等地( 今屬河南壹帶) 的記載。這壹現象表明了這樣壹個基本事實:黃帝族裔的發展是復雜的, 它經歷了各民族血緣和文化的大融合。
近年來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 表明巴蜀自有其迥異於中原的文化淵源, 這可證實巴蜀原住民的土著性質。其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的匆匆消失, 不排除是中原文明楔入的結果。我以為《山海經·大荒西經》那段話, 曲折地透露了巴蜀被納入華夏文化圈的信息。
大荒西部, “有魚偏枯, 名曰魚婦”。魚婦, 即魚鳧, 婦、鳧同音通假。“有魚偏枯”, 這是表征顓頊、鯀、禹族團特有的用語, 說明魚鳧與顓頊族團有非同尋常的關聯。這兩句開宗明義, 魚鳧是以魚為圖騰的族團或朝代。
“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 則展現了民族融合的的殘酷和激烈。在中原有過漫長發展階段的顓頊族團, 在巴蜀早有落腳之點, 其勢力在擴張中與巴蜀土著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終於, 在洪水( 大水泉) 爆發的歲月裏, 雙方出現了正面交鋒。在後來的兼並戰爭中, 魚圖騰取代了蟲圖騰( 蜀蠶、巴蛇等), 但顓頊也在這場消耗戰中元氣大傷, 於是“顓頊死即復蘇”, 進入了鯀的時代。這個鯀, 號魚婦, 史稱“魚鳧”。
這便是古蜀國由“蛇乃化為魚”的歷史真相。從此揭開了魚族世家在巴蜀治國理水的英雄篇章。 猶如魚鳧可與鯀對應壹樣, 蜀先王鱉靈、開明也可與禹、啟壹壹對應。 叢帝鱉靈.鯀死為鱉靈, 復活後即是禹。《國語·晉語》、《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都說鯀死化為黃 ( 能) 即三足鱉, ⑤也即是鱉靈。《水經註·江水》卷三十三引《本蜀論》:“荊人鱉令( 靈) 死, 其屍隨水上, 荊人求之不得也。令( 靈) 至汶山下, 復生, 起見望帝。……望帝立為相。”鱉靈本是鯀屍, 再生, 應即是禹, 其神格、事功與禹契合。“復生”, 又可訓讀為“腹生”。《山海經·海內經》曰:“鯀復生禹。”《楚辭·天問》曰:“伯鯀腹禹。”皆為“腹中生出”之意。故《初學記》二二引《歸藏·啟筮》有此神話:“鯀殛死, 三歲不腐, 付之以吳刀, 是用出禹。”註意前述鱉令( 靈) 至汶山下復生的文字, 與禹為四川汶山縣人相合, 亦證明鱉靈即禹, 應是同格帝王。
蜀帝開明同夏後開, 即啟。啟改開, 因漢代人避景帝劉啟諱而改。
筆者認為, 自魚鳧(鯀)而下, 巴蜀歷史明顯地帶有了中原文明的投影, 其交疊重復, 反映了巴蜀已經喪失其獨立性, 而水乳交融加入到中華文化圈中了。 ————————————————————————
①《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蜀王本紀》作蠶叢、柏濩、魚鳧、杜宇、鱉靈(開明)、盧保(開明)。《漢唐地理書鈔》引《蜀王本紀》作蠶從、伯灌、魚鳧、蒲澤、開明。 ②見《大戴禮·帝系》、《史記·五爺本紀》、《世本·帝系篇》、《竹書紀年》、《隨巢子》等。 ③水神有魚的形象, 又可見《酉陽雜俎·諾臯記上》所說的河伯:“河伯……人面魚身。” ④《太平禦覽》卷九三六引《拾遺錄》:“夏鯀治水無功, 沈於羽淵, 化為玄魚。……後世聖人以魚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於魚為鯀字。” ⑤《爾雅·釋魚》:“鱉三足, 能。”束皙《發蒙記》:“鱉三足曰 。”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