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對學生理解與鑒賞方面,特別是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有著特殊的要求。
首先,文言文是中國古代優秀作品,其中所表達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彰顯的是中國的民族精神。在學習中,要學會從多個方面去挖掘文章的內在價值,同時,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公正地對文章進行評價,正視它的積極效應以及歷史局限性。
其次,在文言文的閱讀中,能夠利用文章註釋,正確理解文章內容。對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現象有大致的了解,並且註意積累,逐漸實現舉壹反三。
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前者是“文”的內容,後者是“言”的內容,對於文言虛實詞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對文章很好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對文言文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
而當今,文言文教學現狀實在是不容樂觀,教師在課堂上壹味地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只註重學生對文言現象的死記硬背,過多的在“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言”的結合,忽略了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致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失去了方向感,進而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原本該有的生機與活力。鑒於上面的情況,本文著重強調文言文教學中文言結合的重要性。
壹、文言文教學中的“言”,要註重知識的整理,並且實現有效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若要讓學生在“言”的學習中更有效率,就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整理與歸納,還要註意新舊知識的結合,最終實現知識的積累。例如,在文言文的語法學習中,對文章中常見的謙敬詞、時間副詞、古今通假字以及異義詞等進行分類歸納,在不斷地整理中,逐漸掌握其中的規律。
在新知識的學習中要學會結合已有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學習文言文。二、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內涵,彰顯文章所體現的深刻意蘊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最終是為了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學習文言文的思想與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歷史歸屬感,讓學生在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同時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許多古代文學作品都彰顯著時代內容。
例如《蘇武傳》表達的是壹種民族情懷,讓學生對自己的民族產生更強烈的感情;《報任安書》則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彰顯,讓學生更加懂得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當然,文言文思想內涵的表達是相當隱蔽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耐心地挖掘,在理解文章大意後,用心去體會文章的意境,體會作者的用心,進而發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如何做到文言結合做到“言”、“文”的學習後,如何做到“文”、“言”的結合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文言文獨特的語言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然後再從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入手,讓學生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將文本與文學融合在壹起。例如,在《季氏將伐顓臾》壹文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文章中“曰”字出現的地方進行歸納,進而讓學生分析每壹個“曰”字出現時人物的心理狀態。
設計這樣的問題,壹方面給學生對文章學習指明了方向,也有助於學生對文章所要表達思想感情的理解。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文言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多種多樣。
第壹種模式,教師可以先從“言”入手,最後再分析“文”的內容。也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帶領學生解決“言”方面的難點,在學生基本理解文章內容後,再從文章的各個細節上分析,最後綜合全文,確定文章的思想內容。
第二種模式,也是常規的教學模式,即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文”“言”的教學同時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文本進行逐段的研讀,在對文中語言理解的同時,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狀態,進而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鴻門宴》壹文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講解、分析人物的言語特點,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形勢對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特點進行層次的理解。學生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當時的危急情境,把握項羽的優柔寡斷、自矜功伐,張良的足智多謀,樊噲的勇敢和粗中有細,劉邦的能屈能伸、善於用人。
理解這些人物性格對文章的學習至關重要。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過文字向世界宣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載體,對當代人有著深刻的思想啟迪作用。
作為壹名中國學生,文言知識不可或缺,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了解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最終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文言文的學習切忌將其當成壹種單純的語言材料,僅僅對其進行簡單的翻譯,而應該多去關註文章所凸顯的人文思想,深入理解文章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文言結合。
當然,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要真正做到文言結合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這就需要壹線教師們多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歸納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他們逐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文言文教學課堂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文言文教學中逐步實現文言結合。
2. 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去做好文言結合在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對學生理解與鑒賞方面,特別是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有著特殊的要求。
首先,文言文是中國古代優秀作品,其中所表達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彰顯的是中國的民族精神。在學習中,要學會從多個方面去挖掘文章的內在價值,同時,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公正地對文章進行評價,正視它的積極效應以及歷史局限性。
其次,在文言文的閱讀中,能夠利用文章註釋,正確理解文章內容。對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現象有大致的了解,並且註意積累,逐漸實現舉壹反三。
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前者是“文”的內容,後者是“言”的內容,對於文言虛實詞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精神;對文章很好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對文言文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
而當今,文言文教學現狀實在是不容樂觀,教師在課堂上壹味地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只註重學生對文言現象的死記硬背,過多的在“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言”的結合,忽略了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致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失去了方向感,進而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原本該有的生機與活力。鑒於上面的情況,本文著重強調文言文教學中文言結合的重要性。
壹、文言文教學中的“言”,要註重知識的整理,並且實現有效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若要讓學生在“言”的學習中更有效率,就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整理與歸納,還要註意新舊知識的結合,最終實現知識的積累。例如,在文言文的語法學習中,對文章中常見的謙敬詞、時間副詞、古今通假字以及異義詞等進行分類歸納,在不斷地整理中,逐漸掌握其中的規律。
在新知識的學習中要學會結合已有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學習文言文。二、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內涵,彰顯文章所體現的深刻意蘊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最終是為了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學習文言文的思想與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歷史歸屬感,讓學生在提高自身文學素養的同時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許多古代文學作品都彰顯著時代內容。
例如《蘇武傳》表達的是壹種民族情懷,讓學生對自己的民族產生更強烈的感情;《報任安書》則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彰顯,讓學生更加懂得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當然,文言文思想內涵的表達是相當隱蔽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耐心地挖掘,在理解文章大意後,用心去體會文章的意境,體會作者的用心,進而發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如何做到文言結合做到“言”、“文”的學習後,如何做到“文”、“言”的結合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文言文獨特的語言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然後再從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入手,讓學生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將文本與文學融合在壹起。例如,在《季氏將伐顓臾》壹文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文章中“曰”字出現的地方進行歸納,進而讓學生分析每壹個“曰”字出現時人物的心理狀態。
設計這樣的問題,壹方面給學生對文章學習指明了方向,也有助於學生對文章所要表達思想感情的理解。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文言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多種多樣。
第壹種模式,教師可以先從“言”入手,最後再分析“文”的內容。也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帶領學生解決“言”方面的難點,在學生基本理解文章內容後,再從文章的各個細節上分析,最後綜合全文,確定文章的思想內容。
第二種模式,也是常規的教學模式,即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文”“言”的教學同時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文本進行逐段的研讀,在對文中語言理解的同時,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狀態,進而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鴻門宴》壹文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講解、分析人物的言語特點,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形勢對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特點進行層次的理解。學生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當時的危急情境,把握項羽的優柔寡斷、自矜功伐,張良的足智多謀,樊噲的勇敢和粗中有細,劉邦的能屈能伸、善於用人。
理解這些人物性格對文章的學習至關重要。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過文字向世界宣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載體,對當代人有著深刻的思想啟迪作用。
作為壹名中國學生,文言知識不可或缺,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了解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最終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文言文的學習切忌將其當成壹種單純的語言材料,僅僅對其進行簡單的翻譯,而應該多去關註文章所凸顯的人文思想,深入理解文章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文言結合。
當然,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要真正做到文言結合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這就需要壹線教師們多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歸納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他們逐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文言文教學課堂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文言文教學中逐步實現文言結合。
3. 如何做好高考文言文壹、熟讀成誦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壹遍壹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壹字不通的《三字經》、《百家姓》、《幹字文》、《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壹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壹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最有效、最好學的方法就是熟讀成誦。
二、字詞積累
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壹樣,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壹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積累文言字詞,壹般說來不要死記硬背,要本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的原則,有機結合“語境”去揣摩。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
在字詞積累中要知道,實詞表面好記壹些,但這是重點,而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是難點。還要知道,學習文言文,實詞比虛詞更重要,只有掌握了實詞,虛詞才會很好的掌握;只有學會實詞,虛詞才會迎刃而解。所以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積累實詞,要把每壹課書的“壹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漢字、古今異義詞”作為積累的重點。
三、語法歸納
語法歸納就要把古漢語中特殊語法現象進行壹壹歸納。除了分門別類歸納實詞中的“壹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漢字、古今異義”等語法現象外,還要把古漢語中的虛詞的用法進行歸納,還要把主要的五種文言句式: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等分門別類的進行歸納整理。掌握了這些語法規律,學習文言文就會得心應手。
4. 高三文言文怎麽學興趣的培養可以有多方面的,如果妳的老師講課講的非常好,那對妳培養興趣是極為有利的,如果老師講課不夠精彩,自己也可以培養興趣。文言文最大的難度就是時代久遠,不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當妳真正讀懂了時,會覺得很有道理,很有收獲,畢竟是經歷時間考驗了的東西。
找準自己的興趣所在點,比如妳如果喜歡辯論,可以去看孟子的散文,喜歡自由自在可以去看莊子老子的散文,為人溫和中庸可以看論語,對歷史感興趣可以看史記,喜歡華麗的風格可以去看駢文或賦,喜歡詩詞可以讀讀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喜歡小說可以看看明清小說…………
個人覺得培養興趣可以從背詩詞和看小說入手,詩詞朗朗上口,篇幅短小,背出來會很有成就感並且可以廣泛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增加文采;而古文小說基本上跟白話文沒有太大的差別,很容易懂。
讀古文的書最好是買壹些比較權威的出版社的,比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現在很多出版物的質量良莠不齊,作為初學者要有壹個較高的起點,別買那些亂七八糟的出版社出版的書,錯誤太多了。
學古文是必需的,背誦可以培養妳的語感。課本裏要求背的壹定要背到,不要求背的要熟讀。理解重點實詞虛詞的意思,理解壹些基本的古漢語語法,比如什麽是使動什麽是意動的。最後當然還要理解全文的意思了~
每天記壹點背壹點,不間斷,高三時會有收獲的!
5. 怎樣做好高考文言文題從選文特點上看,2004年到2006年浙江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選段有很大變化,2004年選的是北宋歐陽修的《司封員外郎許公行狀》,屬人物傳記;2005年選的是唐代孫樵的《書褒城驛壁》,屬晚唐散文中的針砭時弊的雜文;今年選的則是明代方孝孺的《蚊對》,也屬雜文。
從題型設置來看,對文言實詞、虛詞、典型句式、詞類活用和句子翻譯等文言基礎知識的考查是基本穩定的,變化最大的是文言文選擇題中的第四題,由“概括和分析”題變成了“賞析”題,難度也有所增加,解題思路方法需要做壹定調整。 2006年高考語文卷第14題(原文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 A.“對”,奏對,對策,原本用於臣子向君主陳述見解,提出建議。
本文借用“對”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諷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尋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筆,從聞蚊、拍蚊寫到照蚊、驅蚊,然後引發議論,逐步推進,最後以天臺生“叩心太息”、“坐以終夕”作結,照應開篇。
C.本文描寫細致生動,頗富情趣;議論鞭辟入裏,啟人深思;句式長短交錯,整散結合,加之韻腳的巧妙運用,讀來淋漓酣暢,令人擊節贊嘆。 D.本文借童子與天臺生的對話,既揭露了同類相殘的黑暗的社會現實,又批判了忽視異類生存權利的錯誤認識,闡發了萬物平等、物我為壹的主題。
分析:解答此題需在疏通大意的基礎上進壹步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推測文章主旨。《蚊對》先記敘夏夜為蚊所苦,難以入眠,寫到蚊子聚集的可怕場景,寫到斥令童子驅蚊、滅蚊,然後由第二段天臺生感慨老天為什麽造出這種東西來害人,既揭示人的自私心理,又自然引出童子應答,由記敘巧妙過渡到議論。
第三段借童子之口生發三層議論,分別以童子語中的三個反問句“自我而觀之,則人貴而物賤;自天地而觀之,果孰貴而孰賤耶?”“使物為人所食者,亦皆呼號告於天,則天之罰人,又當何如耶?”“今子壹為蚊所?k,而寢輒不安;聞同類之相?k而若無聞,豈君子先人後身之道耶?”作結。這正是作者觀點的流露:人與異類只是形狀不同,哪有貴賤之分?蚊子要害人,人要向老天控訴,而那麽多的異類被人吃掉,老天又該如何懲罰人呢?人被蚊子咬不舒服,但對同類之間的相殘卻無動於衷,難道可以嗎?人類不僅自以為尊,殘殺異類,更有欺淩殘殺同類的可憎。
由敘入議,由此及彼,含蓄地批判了統治者殘酷剝削百姓,以強欺弱的黑暗的社會現實,人類其實還不如異類。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就不難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2005年的賞析題也屬此種類型。第14題如下(原文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驛由宏麗變為破敗的原因,含蓄地表達了 作者對當時民風奢靡的不滿。
B.文中“舉今州縣皆驛也”承上啟下,是連接二、三兩段的關鍵,表明天下雕敝與驛站破敗事異而理同。 C.文章借題發揮,以壹驛之興廢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議於敘,切中時弊,有小中見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敗壞,因吏治敗壞而生民困頓,文章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朝廷。 分析:顯然,這些選項設置是疏通文意後的提煉。
A項和D項是對文章寫作主旨的理解。這篇雜文借褒城驛的由雄大宏麗而變為荒蕪殘破的現實,抒發了對當時吏治敗壞的感慨。
又將褒城驛由興到廢的原因推及天下由興到衰的原因在於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揭露了地方官吏怠惰貪婪,不理政務,視州縣為驛站,因而造成百姓困頓。所以,作者批判的矛頭是官場不是民風,A是錯誤的。
B項和C項是對文章寫法的賞析。文章先用人們對褒城驛的贊美和自己親眼所見形成對比,產生疑問,自然引出驛吏的述說。
破敗原因是賓客不會對途中匆匆經過之地產生愛惜之意,更由於“官大者,其下”更加兇暴蠻橫,難以禁止。接著作者巧妙地用老農的話“舉今州縣皆驛也”,進行類比表明天下雕敝與驛站破敗事異而理同,以小見大。
由此我們知道,做賞析題僅僅讀懂文章內容還不夠,需要進壹步思考文章的寫作主旨、作者的觀點態度、藝術手法和語言特色等。 而記傳文中的“概括和分析”題,側重於對文章局部內容的理解,同學們只要將選項和文中信息對應,進行比較,答案不難得出。
例如2004年14題(原文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趙普為相時,獨對許逖贊賞有加,因為他們的見解經常不謀而合。 B.因為許逖在海陵監任上政績考核優秀,被升遷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舊例,委派並非朝廷重臣的許逖擔任荊南知府。 D.定居於揚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權勢,經常橫行不法,最終落得家破人亡。
分析:A項出處是首段末句“是時趙普為相,……獨稱君為能,曰‘其言與我多合’”。B項對應的是第二段開頭“……知海陵監。
三歲,用監最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C項的依據是第四段末“荊南轄北路兵馬,於荊湖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選以材,用員外郎自君而始”。
D項源自第五段中“故其子弟雜居民間,往往倚權貴,恃法得贖,出入裏巷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原文是說那些官宦子弟倚仗權勢,經常橫行不法,甚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