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無常”壹詞,應該是由佛教用語轉變而來。在魏晉時期(甚至可能漢代),佛教的經典之壹《大般涅槃經》就傳入了中原,並被中原人士翻譯。其中有壹首偈子很有名,如下:
壹切有為法 皆悉歸無常
恩愛和合者 必歸於別離
諸行法如是 不應生憂憹
這時的“無常”壹詞還只是指事物變化瞬息萬端,恐怕還沒有成為勾魂使者的代名詞。不過此時中國已經出現了以勾魂為職責的鬼,打扮也與黑白無常有些相似,穿著黑衣服,但領子是白的,被稱為“黑衣白袷鬼”。這鬼不好好幹本職工作,跑去和秉持“無鬼論”觀點的書生吵架,真是閑著無聊。
到了唐代,勾魂使者開始以兩人壹組的方式出現,不過衣服換成了紫衣。他們以壹種黑色幽默的方式來應對懇求自己延壽的人。可憐的壽命將盡的人用四十萬錢換來了他們“延壽三年”的允諾。然後過了三天就死了。因為“人間壹天,陰間壹年”。
最晚在元明時期,“無常”壹詞已經開始正式被用來代指勾魂使者或是表示壽命已盡。在這壹時期的小說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
《水滸傳》成書時間和征方臘壹段的謎團雖然還比較多,不過也出現了未隨五道將軍走,定是無常二鬼催。這樣的句子。可見此時已有了勾魂的“無常鬼”這壹概念。此外,勾魂使者除了“鬼”之外,開始出現了人行鬼職的“走無常”。通常是陰間由於死人太多,鬼吏不夠用或者是有什麽臟活累活要幹時,就會征召壹些人類來陰間幹活,這些人類就被稱為“走無常”。
但有壹點需要註意的是,這壹時期並沒有出現“黑無常、白無常”這樣明確區分無常鬼的概念。甚至《西遊記》有關冥府的描寫根本沒有出現無常鬼,而是用“勾司人”代替。
到了清代,《玉歷寶鈔》開始在民間流傳,據說在此書中,出現了黑無常與白無常的形象。但這是由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寫到的。至於他看到的插圖本《玉歷寶鈔》是由什麽時候繪制的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可以做出壹個大致的推斷:黑白無常起源於清代至民國壹段時間,最早應該也不過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