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書籍裝幀的演變受到哪些原因制約

書籍裝幀的演變受到哪些原因制約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是人類智慧積累、流傳與延續的媒介。書籍作為信息的載體,忠實地為人們記載、傳遞著知識、理念、情感,而人們對書的珍視推崇之情更是亙古不變。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反映在書籍裝幀形態的變化中,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書籍裝幀藝術,翻開古人留下的文化典籍,素雅端正的封面,柔軟細膩的紙張,渾厚飽滿的文字,設計縝密的版式,不尚華麗,卻護帙有道;歷盡滄桑,但古樸之氣盎然猶存。我們可以分明地感受到壹種恬淡悠遠的風格和高遠神飛的意境,與崇尚裝飾的西方古典書籍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即使與現代書籍相比,中國的古籍也毫不遜色。它們嚴格講究體例,遵從壹定的規範,渾然天成,值得我們仔細品味與研究。又是什麽在影響著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態的演變呢?這更是壹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書籍的產生和發展即是文明的標誌之壹。書籍記載著事件、思想、經驗、理論、技能、知識等等包羅萬象的豐富內容,它是人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為了實際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各個時代不同形態的書籍是這個時代政治、經濟、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的反映,也是技術狀況限制的結果。書籍的內容反映了壹定社會、壹定時期的生活狀況和意識形態。同樣,書籍的裝幀形態也反映壹定社會、壹定時期的生活狀況和意識形態,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形態,顧名思義:形,即是神態,書籍的外形美和內在美的珠聯璧合,才能產生形神兼備的藝術魅力”[1]。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書籍具有不同的特定的裝幀形態。

壹、書籍裝幀的初期形態

書籍裝幀的初期形態從結繩書、契刻書、然後是圖畫文書、陶文書、甲骨文書、金文書、玉文書、石文書是按照文字的先期準備、產生和發展的。從文字還有沒有產生到圖畫、符號,到象形文字,到抽象文字,到成熟的文字。可以看到,書的初期形態的變化和文字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個演化是很漫長的,比從盛行正規書的——簡冊書的秦朝到現在要長得多。因為它們畢竟不是成熟的書,只是起到書籍的作用,所以稱它們為書籍的初期形態。沒有這些初期形態的書,正規的書,成熟的書是不會產生的,它們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絕對不能低估。

中國古代,初期形態的書的承載物是繩、木、竹、陶、甲骨、獸骨、青銅、玉石等材料。陶是經過燒制的、青銅是經過冶煉的,其它的材料均是自然界現有的資源,稍加加工便可以刻字或寫字成書。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低下的反映。從結繩書、到圖畫文書到金文書、石文書,其社會進步是十分明顯的,不單從字體的形成和發展上,從文字內容的復雜和意義的深刻上,從承載物的形質上,都清楚地表明了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技術水平在不斷地提高,逐漸成熟的書的內涵越來越大,開本、版式的內涵也越來越明確,為正規書籍的出現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二、書籍裝幀的正規形態

書籍裝幀經過初期形態的漫長發展後,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進入它的正規形態。《說文解字》雲:“著於竹帛,謂之書。”古今,大量的學者都認為,我國書籍裝幀的正規形態是從簡策開始。羅樹寶在《中國古代印刷史》中認為:“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本文采取大多數專家的意見,把簡策書、木牘書放在正規形態的第壹種形態來敘述。

正規形態的書包括:簡策書、木牘書、帛書、卷軸裝書、旋風裝書、粘頁裝書、縫繢裝書等。它們基本上都是用毛筆蘸墨手抄的,壹改初期形態的書的雕刻方式,手抄是它們的壹大特點。正規形態的書受著材料的制約,材料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裝訂方法。簡策書、木牘書的承載物是竹、木;帛書的承載物是縑帛;卷軸裝書的承載物,初期是帛,這是因為卷軸裝書直接從帛書發展而來,紙發明以後,大量的卷軸裝書用的材料是紙;旋風裝的承載物是紙。紙作為書籍的承載物,它的優越性,是其他承載物所不可比擬的。從卷軸裝書開始使用紙作為承載物後,壹直被沿用下來。

從幾種書籍的裝幀形態來看,它們要受到制作材料——承載物的制約,不同的材料會產生不同的裝幀形態的書,當然還有其他條件的制約。簡策書雖然可以卷起來,但體積大,太重;木牘書不能卷,容量也太少;帛書的材料有限,又很貴;卷軸裝書翻檢不方便;旋風裝書綜合了這幾種書的優點,去其缺點,有了很大的進步,成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書籍裝幀形態,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

從書籍裝幀發展史的角度來說,所謂書籍裝幀的正規形態也只是向冊頁形態過渡的表現形式。書籍裝幀形態還要繼續發展變化,因為用料都是紙,其裝幀形態的演變主要取決於制作方法。

三、書籍裝幀的冊頁形態

書籍裝幀經過初期形態、正規形態,進入到冊頁形態,也就是成熟形態。從梵策裝書開始,經過經折裝書、蝴蝶裝書、包背裝書,到線裝書為止,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是雕版印刷的,使用的材料(承載物)都是紙,因此,在書籍裝幀的冊頁形態時期,書籍的制作方式和社會需要決定了書籍裝幀的形態。

關於書籍裝幀的冊頁形態,有的學者認為從經折裝書開始。有的學者以為從蝴蝶裝書開始,還有的學者以為從包背裝書開始,筆者以為應從梵策裝書開始,其原因有二:壹、梵策裝書已脫離卷軸裝書的形態,開始使用單頁;二、梵策裝書已成為冊頁書的形式。梵策裝書和經折裝書可視為書籍裝幀的初期形式,蝴蝶裝書是個過渡,包背裝書的出現,則標誌著中國書籍裝幀形態日益成熟,線裝書則是中國古籍最成熟的裝幀形態。

從唐代出現的梵策裝書,到清代出現的線裝書,其裝幀形態有壹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時間跨度約壹千二百多年,其中紙、墨的質量有很大的提高,品種也多有增加,為書籍裝幀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紙是冊頁書籍的主要承載物,紙使書變得越來越輕,使用起來越來越方便,裝幀也越來越完美,線裝書成為最完善的傳統裝幀形態,發展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冊頁書的用料因為都是紙,所以,冊頁書的裝幀形態是由它們制作方式和社會的需要來決定的。

冊頁裝幀形態的書都是冊、頁式的:梵策裝書是單頁,用線穿;經折裝書是連續的折頁,用糊粘;蝴蝶裝書是單頁折,糊粘;包背裝書是單頁折,下紙撚、糊粘;線裝書也是單頁折,線訂。折頁是冊頁書中的壹個重要的工序,也是書籍裝幀形態發展的壹個因素,雖然折是壹個簡單的動作,卻使書籍的裝幀形態產生很大變化,現代的書仍然需要折,折包含有深邃的哲學思想。

冊頁裝書基本上都是雕版印刷而成的,也有極少數的手抄書和壹部分活字印刷的書籍,刻、印二字在冊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沒有雕刻和印刷無以成書。初期形態的書絕大部分是雕刻而成,如契刻書、陶文書、甲骨文書、金文書、石文書、玉文書等,只是沒有印刷,每刻壹件是壹本書;正規形態的書是手寫的,每寫壹件也是壹本書,冊頁裝幀形態的書雖然用的也是雕刻,由於是印刷而成,則壹次可以生產很多冊書,這就是冊頁裝幀形態的書的特點,也是雕刻技術的發展。

以上綜述了中國古代書籍形態演變的過程及各個時期的特點,決定和制約著中國古代書籍形態發展的原因又在哪裏呢?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任何技術的發明與發展,都是需要壹定的社會環境的。中國古代書籍的形態也和造紙、制墨、印刷、裝訂這些技術的水平優劣直接掛鉤。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制墨,東漢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紙張發明後,遂改成以壹張長方型紙為單位的“折疊本”。後又受印度貝葉梵經的啟示,將書面按序粘接起來,加以折疊,因大多撰以經文,故稱之為“經折裝”。北宋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五代初期,書的裝訂逐漸轉向“冊頁型”,至明中葉後,被稱為“線裝”書的形態所替代。這些技術最早在中國的發明對於古代書籍的萌芽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從文化背景上看,書籍的裝幀形態是隨著書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社會的經濟狀況及文化的發展而變化的。其中,文化對古代書籍裝幀形態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深層的和潛移默化的,古籍版式、編排結構及裝訂方法,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壹”思想的影響。從文化角度上講,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氛圍、思想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到了中國古代書籍的形態及藝術風格上。特別是“天人合壹”,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哲學的基本命題,受到儒、道這兩大思想派別所推崇。儒家以人為中心,講性命之學,認為性善源於天命,所謂“天命之謂性”,把天當作人性的最終保證,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實際上是把人性與天道合二為壹,宇宙成為人性之源。道家則把天看作自然,人只是自然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人不能脫離自然,只能順應自然並效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態的產生及演化過程,就是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這正說明它的發展史是文化的發展史,充滿著哲學、美學等等內涵。書籍即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它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講究“護帙有道,款式古雅”這個原則對現代書籍裝幀藝術仍有積極的作用。中國古代書籍裝幀是壹門學問,這是壹份值得珍惜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從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吸取營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性”的現代書籍裝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