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漢朝如何才能封侯,李廣的功過是如何相抵以致於不能封侯?

在漢朝如何才能封侯,李廣的功過是如何相抵以致於不能封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詩中的“飛將”指的就是漢代名將李廣。李廣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其先祖是曾經率軍大勝燕國太子丹的秦朝將軍李信。由於祖傳壹套好弓法,李廣自幼苦練射箭,成為百發百中的高手。相傳他的坐騎是“千裏雪”,兵器為“梨花槍”,打起仗來英勇無比,從不畏懼。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廣參軍,抗擊“犯邊的匈奴。憑借壹手好箭法,他射殺了眾多敵人,被升為中郎,成為皇帝的騎士侍衛。漢景帝年間,李廣被擢升為隴西都尉,後來又歷任騎郎將、驍騎都尉、未央衛尉、郡太守等職。李廣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做過郡太守,常常與匈奴打硬仗。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的射藝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射殺敵人壹定要在數十步之內發箭,為的是保證每發必中,所以常常箭壹離弦,敵人就倒地而亡。他還特別善於射殺猛獸。李廣在據守右北平時,曾經因壹時不慎被猛虎撲傷,然而他竟翻身而起,帶傷射殺了這只猛虎。還有壹天夜裏,李廣出獵,遠遠看到林中似有壹只老虎出沒,便彎弓搭箭,朝那老虎頭上射去。

天亮後才發現,他射中的只是草叢裏的壹塊臥石,但令將士們驚奇的是,李廣射出的箭不僅準確地射中了石頭,而且力量極大,箭頭已深深地射進了石棱中。這個故事就是唐代詩人盧綸《塞下曲》中“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的由來。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廣出兵雁門關,不幸被大批匈奴軍隊包圍,雖然奮勇拼殺,但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匈奴人素來仰慕李廣的威名,沒有殺他,而是將他生擒回去。當時,李廣身負重傷,被捆在網袋裏,夾在兩馬之間。他觀察到旁邊有個匈奴少年手執弓箭,騎著壹匹好馬,便急中生智,趁匈奴士兵不備,突然飛身跳上那匹馬,搶過匈奴少年的弓箭,邊騎邊射,終於突出重圍。數百名匈奴士兵緊緊追趕,最後還是讓李廣逃脫了。從此,李廣在匈奴軍中贏得了“飛將軍”的稱號。李廣壹生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其英勇善戰令匈奴聞之喪膽。

身先士卒,愛兵如子。數十年來,李廣征戰戍邊,與士兵同甘***苦、同進同退。在危急關頭,他敢於挺身而出,以超凡的勇氣穩定軍心,在困難時候,他總是記掛士兵的冷暖饑飽。因此,士兵們都願意追隨他,邊境百姓也很擁戴他。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博望侯張騫***同率兵出征匈奴。行進途中,李廣率部突然被匈奴四萬騎兵包圍,士兵們都很慌亂。

這時,李廣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帶領幾十名騎兵前去打探敵情。李敢回來後對軍中士兵說:“匈奴兵很好對付。”從而穩定了軍心。後來,匈奴向李廣部隊發起了猛攻,李廣所率士兵死傷過半,箭也快用光了。士兵們都嚇得大驚失色,只有李廣神色自如。他下令所有士兵把弓拉開,震懾敵人,自己則手執弓箭連續射殺了許多匈奴兵將。李廣的威猛嚇退了不少匈奴兵,部下將士自此也更加敬佩他。

李廣做將軍時,每逢有賞賜,大多分給部下,因而他雖為官四十多年,卻沒有積攢下多少家產。行軍打仗的過程中,如果士兵們不能都喝上水,李廣便同忍幹渴,如果士兵們不能都吃上飯,李廣便不嘗飯食。因為愛兵如子,李廣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直到死前不久,李廣率軍最後壹次出征匈奴,但部隊遷徙過程中迷失了方向,後來才跟大將軍衛青所率部隊會合。衛青問及李廣部隊迷路的情況時,李廣不願回答。衛青便派人傳喚李廣的部下前來回話。這時,李廣站出來說:“這些校尉是沒有罪的,是我自己迷路了。我自會具表實情。”由此可見,他是敢於為自己的部下承擔責任的將領。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壹生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這就是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由來。李廣也因此成為了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的代表。

壹生未得封侯是什麽概念呢?為什麽未得封侯就是人生不如意呢?我們可以將李廣與其身邊的人相比較。李廣的堂弟李蔡與其同朝為官,其人品、才能都不及李廣,名聲更與李廣相去甚遠,然而卻被封為樂安侯,官至丞相,官名、爵位都在李廣之上。連李廣的兒子李敢都因跟隨霍去病出征匈奴“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而封為關內侯,甚至李廣的不少部下也憑借軍功封侯。而李廣征戰壹生,勇猛無雙,還是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元老,卻壹直沒有封侯。

據記載,李廣壹生有幾次可能封侯的機會,但都因各種原因錯過了。李廣任驍騎都尉時,曾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討伐吳楚七國之亂的叛軍。在那場戰役中,李廣奪取了叛軍的帥旗,名聲大震。回朝後,李廣本應論功封賞,但由於他私自收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被漢景帝取消了封賞。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廣出兵雁門關,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後他雖奮力逃脫,收集殘部返回京師,但因部隊傷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當判斬首,後來漢武帝開恩將其貶為平民。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廣再次被任命為後將軍,出兵抗擊匈奴。當時,很多統兵將領都立下了戰功而被封侯,李廣卻再次無功而返。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張騫壹同出兵匈奴。李廣的部隊被匈奴兵圍困,與匈奴兵激戰之後,死傷慘重。這時張騫的救兵才趕到,協助他擊退了匈奴部隊。此次出擊,李廣所率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張騫責任最大,獲罪貶為平民,李廣被判功過相抵,也沒有得到封賞。

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李廣在多次請命出征之後,終於被漢武帝任命為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兵匈奴。然而,此時李廣已年過60歲,漢武帝認為他“數奇”(命運多舛),特意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匈奴單於正面對陣。行軍過程中,衛青發現了單於的駐地,便決定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前去偷襲。同時,衛青命好友公孫敖與他壹起對陣單於,而派李廣從東路出擊。李廣向衛青請命與匈奴單於正面作戰,並說出“臣願居前,先死單於”的豪言壯語。然而,衛青沒有同意。李廣壹氣之下,拔營而走,沒有向衛青告辭就領命出發了。東路道路崎嶇,水草又少,很不利於行軍,李廣的部隊因為缺乏向導而迷失了方向,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與大軍會合。

後來,衛青詢問李廣部隊迷路的情況,李廣自知難辭其咎,回朝必會受到責罰。此時,壹生未得封侯的悲情湧上心頭,李廣心情沈重地回到自己的軍中,對他的部下說:“李廣壹生與匈奴打了七十余場仗,如今有幸跟從大將軍出兵馬身高大中空,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據考證,該馬是根據大宛良馬的形象鑄造的。對抗匈奴單於。然而大將軍將我的部隊派往遠道,途中又迷失了道路,這豈不是天意!況且我今年六十多了,終究不能再面對那些執法官、審判官了。”

李廣為何難封?有人說是生不逢時,有人說是運氣不濟,有人說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說是不善用兵。事實上,在重視軍功的漢朝,李廣終生未能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戰功不夠。在司馬遷筆下,李廣英勇善戰,才華橫溢,令敵人畏懼,令軍民愛戴,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英雄。然而,李廣究竟立了多少戰功,是不是個出色的將領呢?司馬遷對此的記錄卻是文筆多於史筆,大多用“殺首虜多”、“軍功自如”等語言模糊表述。這並不是司馬遷的疏忽,而是因為李廣實在沒有多少像樣的軍功可以載入史冊。

李廣壹生與匈奴作戰七十余次,但都是小規模戰役,而且敗多勝少,至多功過相抵。漢武帝時,論賞封侯的標準是斬獲敵首上千,李廣未能達到這壹標準。而與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同樣出征匈奴,卻多次斬獲敵首數千以至上萬,同樣帶兵經過雁門關,卻沒有像李廣壹樣中敵人埋伏損兵折將,而是領兵有方,取得優勢。據統計,衛青壹生七次出征匈奴,壹***斬獲首虜五萬多級,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斬獲首虜級數超過十壹萬。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李廣的戰績都不能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

作為漢代最著名的將領之壹,李廣為何在疆場上頻頻失利,成為壹個不稱職的將領呢?這與他的行事方式有關。李廣武藝、射藝超群,英勇過人,卻容易沖動,愛逞匹夫之勇,加之少謀略,所以壹對多的格鬥能占上風,帶兵作戰卻沒有章法。

漢景帝時的典屬國公孫昆邪曾稱贊李廣“才氣天下無雙”,然而緊接著的評價卻是“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從壹個側面說明,李廣經常壹個人沖上去與敵軍拼殺。這樣的作戰方式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為將軍後,倘若還置大軍於不顧,自己奮勇殺敵去,便難免落敗。

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多次戰役中憑借自身的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了敵人,但幾乎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最能證明這壹點的莫過於李廣受傷被俘之後沖出敵圍,然後收集余部回京。然而他為何會與部隊失散,獨自被俘?不難推斷,他又是單刀赴敵,忘記自己是壹軍統帥了。此外,李廣帶兵習慣率性而為,對軍隊缺乏紀律約束,對作戰策略缺乏統壹部署。據記載,李廣的部隊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邏自衛,只在遠處布置偵察兵。這樣松散的管理不利於嚴肅軍紀、提升整體作戰能力,而且往往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缺乏應對能力。

李廣、趙食其率領漢軍在東道的進展卻極不順利。東道不僅路途曲折迂回,而且壹路之上水草稀少,漢軍行進十分艱難,又沒有向導引路,終於在茫茫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直到衛青大軍由闐顏山班師之後,李廣與趙食其才與衛青在大漠之南會合。衛青可能是對李廣硬派往東道壹事心懷慚意,特遣長史帶著幹糧與濁酒前去安撫李廣,並催促李廣速至大將軍幕府報告迷路的詳情,暗示李廣將責任推諉到部下的身上。

李廣斷然拒絕這樣的不光彩的勾當,堅定地表示:校尉無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願意親身承擔壹切責任。長史走後,李廣深有感慨地對多年來隨同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說:“我自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從來不曾落在諸將之後。如今隨大將軍出擊匈奴單於,卻迷失道路,這就是天意吧! 已年逾六十歲,難道還要再忍受那些刀筆吏的淩辱嗎!”說罷,李廣引頸自刎,壹代抗匈名將就是這樣含冤悲憤而死。右將軍趙食其獨自下獄受審,後贖為庶人。英勇征戰的“飛將軍”就這樣殞命了。見如此悲壯的場景,李廣的部下士兵無不痛哭流涕。老百姓聞此噩耗,無論男女老少,也都為之感嘆不已。

李廣自殺後,後人常歸罪於衛青,認為是衛青重用好友、排擠李廣。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記恨在心,當場刺傷了衛青,然而衛青卻對此事緘口不提。事實上,衛青當時只是奉漢武帝的命令從事,沒有徇私。面對李敢的冤枉和過激行為,衛青完全可以憑借權勢處置李敢,但他反而息事寧人,可見胸襟和氣度遠在李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