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有些地方的春節是春天?

春節不屬於春天。

春節不是春天的開始。

大家都習慣說:“新年快樂!”——春節春節,春節。然而嚴格來說,“春節”並不是真正春天的開始。無論東北、華北、華中,春節在“冷天”裏還是很冷的!每到春節,從北京到上海、武漢、成都,從黑龍江、黃河到長江,很多地方(晝夜)的平均氣溫還在零攝氏度左右甚至更低,大人小孩還在穿“冬裝”!似乎所謂的“春節”只是壹個

為什麽有些地方的春節是春天?

春節不屬於春天。

春節不是春天的開始。

大家都習慣說:“新年快樂!”——春節春節,春節。然而嚴格來說,“春節”並不是真正春天的開始。無論東北、華北、華中,春節在“冷天”裏還是很冷的!每到春節,從北京到上海、武漢、成都,從黑龍江、黃河到長江,很多地方(晝夜)的平均氣溫還在零攝氏度左右甚至更低,大人小孩還在穿“冬裝”!似乎所謂的“春節”只是壹個

為什麽有些地方的春節是春天?

春節不屬於春天。

春節不是春天的開始。

大家都習慣說:“新年快樂!”——春節春節,春節。然而嚴格來說,“春節”並不是真正春天的開始。無論東北、華北、華中,春節在“冷天”裏還是很冷的!每到春節,從北京到上海、武漢、成都,從黑龍江、黃河到長江,很多地方(晝夜)的平均氣溫還在零攝氏度左右甚至更低,大人小孩還在穿“冬裝”!似乎所謂的“春節”只是壹個“心口春”,也就是心裏暖暖的感覺。

況且農歷是以月亮繞地球的周期來計算的。雖然今年春節來的有點早(通常的春節在公歷,也就是1月),但是寒冬的感覺會持續壹個多月。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來計算的。如果春節在公歷1年初到來,而且離聖誕節(65438+2月25日)也不遠,那麽春節提前總比“冬至”好。

立春不是春天的開始。

所謂“四季”是溫帶地區的氣候概念。溫帶位於地球北回歸線和極圈之間,無法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不會出現極端的晝夜。

溫帶季節和晝夜長短變化明顯。冬冷夏熱,氣溫比熱帶低,比寒帶高。北溫帶位於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溫帶位於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溫帶占地球總面積的壹半以上。

四季分明,冬季酷暑是溫帶氣候的顯著特征。中國大部分地區、歐美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屬於溫帶氣候。壹年12個月,大致來說。

來,春夏秋冬基本平分,每個季節占三個月。寒帶(極地)和熱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非洲大部分地區)之間沒有“四季”。

古今中外對四季的劃分標準不壹。

天文學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按陽歷計算的,也就是按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上的24等份計算,而不是按陰歷(很多人的誤解)。

從天文現象來看,四季的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性變化。壹年中,白天長、太陽高的季節是夏季;白天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是冬季;冬季和夏季的過渡季節是春季和秋季。根據現代天文學中“四季”的劃分標準,春分(約3月265438+立春後0-45天)、夏季至日(約6月22日)、秋分(約9月23日)、冬季至日(約6月22日)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

目前,人們通常認為三月、四月和五月屬於春天。六月、七月、八月屬於夏季,九月、65438+十月、165438+十月屬於秋季。65438+2月,65438+10月和2月屬於冬季。

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南北之間有幾千公裏。所以,同樣是季節,氣溫卻大不相同。比如春天,廣東最南端的海南已經穿上了夏裝,而內蒙古最北端的黑龍江和新疆還在穿棉衣。

(二)中國古代檔案標準

在我國的壹些古籍中,把立春(2月4日左右)、長夏(5月6日左右)、立秋(8月8日左右)、立冬(10月8日左右)作為四季。古代民間也習慣用農歷月來表示四季,農歷正月為春,四五月後為夏(五月標為端午),七月七日後為秋(九月九日標為重陽節),十月後為冬(稱為冬月)。正月初壹是壹年的第壹天,也叫春節。這可能符合幾千年前制定“夏歷”時中原地區氣溫較晚偏暖的情況,而不再符合兩三千年後氣溫下降的情況。比如夏商周時期,中原就有大象和犀牛,有“用大象耕田”、“用犀牛皮做鎧甲”的歷史記載。漢魏之間也有“曹沖稱象”的故事,但隋唐以後,大象和犀牛都在中原消失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夏商周時期天文、氣象、物候長期觀測的總結,是歷法上的壹大成就。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具有天文學、氣象學和物候學的特點。它的二分法到四分法(統稱為八分法)表達了天文數據;雨、驚蟄、清明、谷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初暑、白露、初霜、小雪、大雪、小寒、嚴寒等節氣,清晰地表明了氣候和農業特點。其中大暑和大寒分別代表壹年中最熱和最冷的節氣。暑是夏季至日之後的二氣,即夏季至日之後的壹個月,大致相當於傳統“三伏”中的中伏;大寒是立冬至日之後的第二個氣,也就是立冬至日之後的壹個月,類似於傳統的“三九”。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寒在三九,熱在中。”天象和氣候緊密結合,具有明顯的特征。但這種四季劃分與中國近千年來的實際氣候情況不符。比如立春立秋,傳統的農歷是春秋之始,但氣候還是冬夏之中;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傳統上被認為是夏季和冬季的中點,但在氣候上,它們不是壹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時候。

根據氣溫和日照的變化,目前普遍流行用天文陽歷將四季分為春、夏、秋、冬,即春季為春分至夏季至日;夏季至日至秋季分為夏季;秋分到冬季至日是秋天;冬季至日到春季分為冬季。這個劃分季節的標準可以反映近千年來的大致氣候情況,但不是很準確。

(C)中國氣候學家提出的標準。

把壹年分成四等份來劃分春夏秋冬,簡單易記,但是農作物生長和季節早晚來顯然是不可能的。此外,中國的地表仍然不均勻地分布著海洋、陸地、山脈、沙漠等。用簡單的等分方法來劃分季節肯定是不準確的。

為此,我國氣候學家提出以五日平均氣溫(候溫)為標準,並考慮到壹些能反映未來季節的植物或動物的生長和活動規律來劃分四季。也就是說,候溫(連續五天的平均氣溫)達到10℃以上,22℃以下,就是春季;夏季是等待溫度大於22℃的時候;秋季是等待溫度在22℃到10℃之間;當等待溫度低於10℃時,為冬季。

近年來,氣象學家根據大範圍天氣形勢的調整和當地天氣、氣溫的突變來劃分四季,稱為“自然天氣季”。這種劃分四季的方法比單純用“候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標準更進步,更符合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