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說來,有神農說、商周說、西漢說、三國說。
神農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茶經·六之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據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他嘗了壹種有劇毒的草,當時他正在燒水。水還沒有燒開就暈倒了,不知道過了多久,神農在壹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了。他艱難的饒水喝,卻發現沸騰的水已經變成了黃綠色,裏面還飄著幾片綠色的葉子,那清香就來自鍋中。細心查找之後發現過得鎮上方有壹顆植物,研究之後又發現了它更多的作用,最後將它取名為“茶”。
商周說
據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誌·巴誌》載:巴子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確指出,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芳蒻是壹種香草,香茗指茶。此說法表明:生活在陜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歷史。
西漢說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司馬相如凡將篇有荈詫,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郝懿行認為飲茶始於東漢末,而萌芽於西漢。
王褒《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壹般都認為"買荼"之"荼"為茶,而武陽即今四川彭山縣,說明四川在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國的飲茶不晚於公元前壹世紀。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壹個從藥用,壹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壹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壹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好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