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大人往來親密,細兒呢,感情也好。這年,張小郎十三歲,李小緩十二春,兩家大人商定結下親事。到定親這壹日,兩個細兒似懂非懂,弄得蠻尷。此後見面,反覺得有點別別扭扭的。
過了三年,發生了場火災,燒掉半邊大同巷,那日東南風很急,坐西朝東的房子叫火神放了火鴉,還好後門是河,張家三口從河上逃得性命。人是脫了險,只是衣食住都有困難。俗語說:"賊偷壹半,火燒全完"。這場火,把個張公燒去了魂,勾去了心,想想忖忖,憂憂悶悶,竟壹病不起了。張家自張公過輩,母子兩人生活更加艱難了。
再說李家住在張家對門,火燒時也吃了壹場虛驚,幸好是東南風幫了忙,只是救火的人踩壞了他家的壹些屋椽瓦片,沒有動掉家底,也就多次接濟張家,真是救急容易救窮難,到了張公歸天,李家兩老的心冷淡了許多。李婆討厭這門親事,借故責怪李爹下棋,還把那副象棋放進鑊竈洞裏燒掉。
李婆幾次要李爹到張家去退親,李爹想,自己親口許配的,退婚兩字怎麽講得出口。李家不去退,張家不來迎,就恁個拖了三四年。李家夫妻為女兒婚事常常爭吵,李小緩看在眼裏,愁在心裏,眼淚滾落在被窩裏。
那壹年元宵節,溫州城底男女老少,都湧到五馬街壹帶觀燈,李小緩也和幾個女伴壹起去。事有湊巧,龍燈舞過,張小郎先見了小緩,擠到她身邊,輕輕叫了壹聲:"小緩。"李小緩轉過頭來壹看,原來是張小郎,只見他衣裳單薄,人瘦得只剩把骨,她心壹酸,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為避開耳目,兩個人壹前壹後,相隨離開鬧市,朝小南門外走去。走到冷僻地方,兩人站在橋邊的壹顆榕樹下,李小緩只叫了壹聲"阿郎哥",眼淚就密密流,話講勿出來了。
張小郎好比亂箭穿心,抱著小緩痛哭。哭了半日,他才擡起頭來說:"小緩,妳阿爸阿媽想退婚,我早有耳聞。只恨我沒有錢迎娶,就是妳過了門來,我也無法養活呀,看來妳我今世夫妻無望,只求來世了。……."李小緩哭著說:"阿郎哥,今生今世不能成夫妻,但願我伲死後結鴛鴦。"講停當,就緊緊擁抱著張小郎,"冬"壹聲跳落了塘河。
過了幾日,張家老母不見兒子走歸,只到附近街坊打聽,沒有膽到李家去問。李家的人只當是小郎帶李小緩私奔,找張母吵鬧幾次。後來李家的人看看生米已經煮成熟飯菜,也不去吵鬧了。
到了第二年六月,在那塘河橋邊,生出幾片荷葉,還開了壹株並蒂蓮,這是千年難見的奇事。縣官的舅老爺曉得後,也趕來看熱鬧,看著看著,他忽然想出了個好主意。這並蒂蓮世上沒有幾個人見過,若移植作盆景,送到京都禦花園,多少能討點便宜。他就雇了人工,圍堰築堤,車水挖土。
當水車幹後,大家驚得叫起來。只見河底有兩具屍體,壹男壹女,互相依偎,面色帶活的恁,那並蒂蓮就從這對男女的嘴裏長出來。這奇聞壹傳出,轟勸了溫州全城,男男女女都湧到塘河邊來看。有認識張小郎、李小緩的,就講了內中的曲折。縣官聽到後也急忙趕來察看,看過就吩咐地保把這兩具屍合葬在壹起;又叫人刻了塊墓石,放在墳墓前面。
後來,為了紀念這對情人,這條橋被當地百姓取名為"雙蓮橋"。
據古籍記載,北宋早期,現在的清明橋當時名為‘雙蓮橋’。後宋宣和年間方臘起義軍來到溫州,守城將士燒斷此橋拒之,靖康年間重建,改名‘綠野’,此後又改名青雲橋,最終稱為“清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