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é yáng
2 英文參考overabundant yang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厥陽:1.孤陽上越;2.經穴別名。
4 孤陽上越·厥陽厥陽指孤陽上越。《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證》:“經雲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曰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5 經穴別名·厥陽
厥陽為經穴別名,即飛揚[1]。出《針灸甲乙經》。
穴位 飛揚 漢語拼音 Feiyang 羅馬拼音 Feiyang 美國英譯名 Flying and Expanding 各國
代
號 中國 BL58 日本 58 法
國 莫蘭特氏 V58 富耶氏 V58 德國 B58 英國 B58 美國 BI58
飛揚為經穴名(Fēiyáng BL58)[2]。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即飛陽[3]。別名厥陽[3]。屬足太陽膀胱經。飛揚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2][4]。飛即飛翔,揚通陽,為陰之對,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本經絡脈從此處飛離而絡入足少陰經,故名飛揚[2]。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鼻塞,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腳氣,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眩暈等。
5.1 飛揚的別名厥陽(《針灸甲乙經》),飛陽(《醫學入門》),厥陰[5],厥揚[5]。
5.2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
5.3 穴名解飛即飛翔,揚通陽,為陰之對,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本經絡脈從此處飛離而絡入足少陰經,故名飛揚[2]。
飛,《說文》:“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從飛。”並有迅速之義。揚,有飛舉之義。《說文》:“揚,飛舉也。”飛和揚都有騰起之意,飛又有意外之意。飛揚,是飛舉揚起,斜行別出,脫離正軌之意。為步行不穩、經脈別出及魂夢顛倒之象。足太陽膀胱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突然躍起,狀若騰飛,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飛揚為足太陽之絡穴,脈行至此脫離正軌,斜絡足少陰,溝通司人身矯捷的陰蹺與陽蹺,功可祛風健腰,助膝行走。楊上善曰:“此太陽絡,別走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5]
5.4 特異性飛揚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
5.5 所屬部位小腿部[6]
5.6 飛揚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飛揚穴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4]。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區,昆侖(BL60)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正坐或側臥取穴。[2]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3]。另說“外踝上九寸”(《針灸資生經》);“在昆侖上五寸五分”(《針灸集成》)?。
飛揚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5.7 飛揚穴的取法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當昆侖上7寸處取穴。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3]。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區,昆侖(BL60)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正坐或側臥取穴[2]。
俯臥位,承山斜向外下1寸,直對昆侖處取穴[7]。
5.8 飛揚穴穴位解剖飛揚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部,經外踝後下方,至小腿後面中線上行,與腓腸神經伴行。
5.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2]。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8]。
5.8.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腓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3]。
5.9 飛揚穴的功效與作用清熱安神,舒筋活絡。
飛揚穴有清頭風、寧神誌、疏筋絡的作用[2]。
飛揚穴系膀胱經絡穴,別走腎經,有舒筋活絡之功、寧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癥,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氣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癲狂恍惚,魂魄揚飛[5]。《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飛揚之脈,令人腰痛…”
5.10 飛揚穴主治病證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鼻塞,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腳氣,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眩暈等。
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等[2]。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癲狂[8]。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7]。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痔疾,腳氣等[3]。
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癲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2]。
風濕性關節炎,痔瘡,膀胱炎,癲癇,眩暈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1~1.5寸[7][8][3][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局部有酸麻重脹感向下放散[7]。
5.11.2 灸法可灸[2][7][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2 飛揚穴的配伍飛揚配百會、後溪,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飛揚配太溪,為原絡配穴法,有清利頭目,滋陰養血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鼻衄。
飛揚配大椎、風池、合谷,治頭痛、頭暈[7]。
飛揚配承山、足三裏,治痔瘡[7]。
飛揚配環跳、腎俞、三陰交、足三裏,治腰腿痛、下肢痿痹[7]。
5.13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飛揚主之。痙、反折,飛揚主之。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癲狂疾、體痛,飛揚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飛揚、太乙、滑肉門,主癲狂吐舌。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主目眩,逆氣鼽衄。
《醫宗金鑒》:主步履艱難。
5.14 飛揚穴研究進展 5.14.1 對腎泌尿功能的影響針刺飛揚、湧泉、太溪對輸尿管功能有雙向調整作用,對尿路結石有壹定的治療作用。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飛揚穴能增強腎的泌尿功能[5]。
5.14.2 對血鈣代謝的影響如針大杼、飛揚、足三裏,留針可使血鈣增加。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飛揚穴可使血鈣增加[5]。
5.14.3 治療小兒脫肛針刺飛揚、長強治療小兒脫肛15例,飛揚直刺0.2寸撚轉補法,長強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15寸,撚轉補法,不留針,另取百會、大腸俞、足三裏、艾灸5~10 min,每日針1次、灸2次,10 d為壹療程,經治療1~2個療程後,痊愈13例,好轉2例。
5.14.4 治療腰椎後關節紊亂癥以按壓療法治療腰椎後關節紊亂45例,患者俯臥伸直下肢,醫者以雙手拇指輕輕按壓雙側承山,然後再下移至飛揚穴,令患者放松雙下肢,趁其不備,兩手用力按壓腰部3~5 s,此時患者腰部肌肉立即呈痙攣性收縮,醫者隨之松開雙手,讓患者下床站立做腰部左右旋轉動作各10次即可。結果:痊愈21例(按壓1次腰痛癥狀完全消失),好轉15例,無效9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