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yè zǐ zhū
2 英文參考bigleafbeautyberry root or leaf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大葉紫珠大葉紫珠為中藥名,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名錄》[1]。
3.1 大葉紫珠的別名假大艾[1]
3.2 來源及產地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的根和莖葉。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1]。
3.3 性味
苦、微辛,平[1]。
3.4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止痛。治衄血,吐血,咯血,痔血,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風濕痹痛,癰腫瘡毒[1]。
3.5 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搗敷或研末撒[1]。
3.6 化學成分葉含大葉紫珠萜酮、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異亞丙基大葉紫珠萜酮、大葉紫珠萜酸、5,4’二羥基3,3’,7三甲氧基黃酮、5,4’二羥基3,7二甲氧基黃酮、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還含白樺脂酸、熊果酸、2α羥基熊果酸、山楂酸等[1]。
3.7 藥理作用木犀草素在體外對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卡他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在體內亦有較強的抗感染作用;對H. suis病毒有很強的抑制作用。木犀草素還有抗炎、解痙、祛痰、抗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膽固醇等作用[1]。
4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葉紫珠 4.1 拼音名Dà Yè Zǐ Zhū
4.2 大葉紫珠的別名紫珠草、大風葉、趕風紫、紅大曰,假大艾
4.3 來源為馬鞭草紫珠屬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以根和葉入藥。夏、秋采葉,洗凈鮮用或曬幹研末備用;全年都可采根,切片,曬幹。
4.4 原形態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狀毛及長茸毛。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夏、秋葉腋開紫色小花,多花集成多歧聚傘花序。果小,球形,徑約2毫米,熟時紫紅色。
4.5 性味辛、苦,平。
4.6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止痛。葉:用於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用治療外傷出血。根:跌打腫痛,風濕骨痛。
4.7 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葉、根0.5~1兩;葉外用適量,幹葉研粉撒敷患處。
4.8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5 《中華本草》·大葉紫珠 5.1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5.2 拼音名Dà Yè Zǐ Zhū
5.3 英文名Bigleaf Beautyberry Leaf, Root or leaf of Bigleaf Beautyberry
5.4 大葉紫珠的別名假大艾、白骨風、大風葉、蜘蛛、白背木、細樸木、白狗腸、羊耳朵、止血草、趕風柴、巖賊子葉、大螞蟻、白飯木
5.5 來源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幹;葉,夏、秋采收曬幹或鮮用。
5.6 原形態灌木,稀為小喬木,高35m。小枝近方形,密生灰白色粗糠狀分枝茸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2cm,密生灰白色分階段枝的茸毛;葉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24cm,寬510cm,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有短毛,脈上較密,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兩面均有不明顯的金黃點腺點;側脈810對。聚傘花序腋生,57次分歧,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苞片線形;花萼杯狀,長約1mm,被灰白色星狀毛和黃色腺點,萼齒不明顯或呈鈍三角形;花冠紫紅色,長約2.5mm,疏被星狀毛;雄蕊4,花絲長約5mm;子房微被毛。果實球形,紫紅色,有腺點及微誌。花期47月,果期712月。
5.7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20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貴州、雲南等地。
5.8 栽培1.氣候土壤 對土地要求不嚴,壹般山坡地均可生長,亦可栽植於房前屋後。以水分充足、土地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為好。2.種植 主要用扡插繁殖。廣東地區每年48月均可栽植,10月份扡插亦能成活。扡插最好選取3年以上的健壯植株,剪取去年生的枝條,截成長1218cm(壹般應具有23個莖節),按株行距15x15比cm,斜插於肥沃的半砂質土壤,然後壓實、澆水。經過23個月後,根葉生長較壯,便可定植。定植時將選好的土地上挖坑,坑內放些垃圾肥,起苗前兩天,將苗床充分淋濕,把苗連根帶泥掘起,放於坑內,填土壓實、澆水,每天必須澆水1次,直至成活。3田問管理 扡插後須每天澆水1次,至生根發芽為止;發葉之後,還當保持土壤濕潤,並施以淡薄人糞尿1次,以加速新根的生長。夏季必須蓋草遮陰,避免幼苗曬壞;深秋育苗,應蓋稻草,以保幼苗過冬。定植後還須每天澆水1次,直至成活。
5.9 性狀性狀鑒別 葉多卷曲皺縮,完整者展平捂 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024cm,寬510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有鋸齒,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短柔筆直,下面有灰白色茸毛,兩面可見不甚明顯的棕黃色腺點;葉柄長12cm,密生灰白色柔毛。氣微味微苦、澀。
5.10 化學成份葉含谷甾醇(sit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glucuronid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山楂酸(crategolic acid),二十二烷酸(dox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乙酯(ethyl tricosanoate)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羥基黃酮(3,7,3′trimethoxy4′,5dihydroxyflavone)。根、地上部位及葉中均含有兩種四環雙萜:大葉紫珠萜酮(calliterpenone)和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calliterpenone monoacetate)
5.11 性味辛苦;平
5.12 歸經心;肺經
5.13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止痛。主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創傷出血;跌打腫腫;風濕痹痛
5.14 大葉紫珠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
5.15 各家論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止痛,散瘀消腫。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創傷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腫痛,風濕骨痛。
5.16 摘錄《中華本草》
6 大葉紫珠藥典標準 6.1 品名大葉紫珠
Dayezizhu
CALLICARPAE MACROPHMLLAE FOLIUM
6.2 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μllaVahl的幹燥葉或帶葉嫩枝。夏、秋二季采摘,曬幹。
6.3 性狀本品多皺縮、卷曲,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0~30cm,寬5~llcm。上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被短柔毛,較粗糙;下表面淡綠色或淡棕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主脈和側脈突起,小脈伸入齒端,兩面可見腺點。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有鋸齒。葉柄長0.8~2cm。紙質。氣微,味辛微苦。
6.4 鑒別(1)本品粉末灰黃色至棕褐色。菲腺毛有兩種:壹種為星狀毛,大多碎斷,木化,完整者1至數輪,每輪1~6側生細胞;另壹種非腺毛1~3細胞,直徑25~33μm,壁較厚。腺鱗頭部8~11細胞,扁球形,柄極短。小腺毛頭部2~4細胞,柄1~2細胞。草酸鈣簇晶細小,散布於葉肉細胞中。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醚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3~5μl、對照品溶液3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6.5 檢查 6.5.1 水分不得過15%(附錄ⅨH第壹法)。
6.5.2 總灰分不得過11.0%(附錄ⅨK)。
6.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6.7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6.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5%磷酸溶液(17:83)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32nm。理論板數按毛蕊花糖苷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6.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毛蕊花糖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6.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密塞,稱定重量,放置過夜,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50%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6.7.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毛蕊花糖苷(C29H36015)不得少於0.15%。
6.8 大葉紫珠飲片 6.8.1 炮制除去雜質,噴淋清水,切段,幹燥。
6.8.2 性味與歸經辛、苦,平。歸肝、肺、胃經。
6.8.3 功能與主治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用於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撲腫痛。
6.8.4 用法與用量15~30g。外用適量,研末敷於患處。
6.8.5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
6.9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