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石門十三品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石門十三品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所寫的壹篇頌詞,全稱“故司隸校尉楗尉楊君頌”,刻在陜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門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書體為漢隸,刻書二十二行,滿行三十壹字。1967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乃將此摩崖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石門頌》摩崖是我國著名漢刻之壹,他與略陽《郙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全文***655字,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石門頌》是東漢隸書的極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對後來的書法藝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解放前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海》封面“辭海”二字,就取自於《石門頌》。

此摩崖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每筆起處以毫端逆鋒,含蓄蘊籍;中間運行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復以回鋒,圓勁流暢。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楊守敬《平碑記》說:“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壹派皆從此出”。

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壹月刻,摩崖隸書。20行,行30、31字不等,縱261厘米,橫205厘米。藏漢中博物館。它卷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陜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此摩崖刻字書寫較隨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為後世書家所珍愛。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沔水》雲:“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楗為楊厥之所開”,這是有關《石門頌》的最早記載。酈道元精於古歷史地理之研究,為世所公認,但疏漏失察之處,也在所難免。以上記載中就有兩處失實:壹是頌文中因有“楊君厥字孟文”壹語,酈氏便誤以為這位楊君名厥字孟文。後世不少學者沿襲酈說,不加深究,遂致以訛傳訛。如宋歐陽修《集古錄》即從酈說,趙明誠《金石錄》更將《石門頌》徑稱為《楊厥碑》了。經過宋代洪適《隸釋》壹書的考證,才弄清此處的“厥”字,實際是語助詞,也可解釋為“其”或“他的”的意思,並不是這位楊先生的名字。洪氏引《華陽國誌》所載,楊君實名渙,字孟文。二是酈道元及其以後的許多人,以為古石門是楊孟文開鑿的,這也與史實不符。開鑿石門之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代就開始了,只是沒有完成。據石門的另壹著名摩崖《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明確記載,東漢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漢中太守鄐君最後完成了開通褒斜、石門的任務。後因安帝初年屢遭戰亂毀壞,石門阻塞不通。順帝初年,經楊孟文再三奏請,才重新修復。因此,楊孟文與石門之首次開通,沒有直接關系。《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沈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壹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清張祖翼跋此碑雲:“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壹派,皆從此出。”

陜西漢中褒斜棧道南口的石門壹帶,有摩崖石刻160多塊,最為著名的有“漢魏十三品”摩崖石刻作品。

漢中因氣候濕潤,降水豐沛,故有“小江南”之稱,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但漢中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交通極為不便,物資運輸受到阻礙,於是漢中有了舉世聞名的棧道。也就是蜀道。李白筆下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中最著名的褒斜棧道貫穿秦嶺山脈,道南口是“褒谷”,位於陜西漢中,北口稱“斜谷”,在陜西眉縣,故為"褒斜道"。全谷長250公裏。這裏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漢明帝下詔在褒谷最險處開鑿穿山隧洞。歷時6年,壹條長15米的穿山隧洞開成,古稱“石門”。石門隧道內壁光滑平順,沒有斧、鑿、鉆等痕跡。石門是用什麽方法開鑿的呢?古人用油脂含量極高的松柏作燃料煆燒山崖四到五個小時,再向灼熱的崖面潑水或醋,使其驟然冷卻,自然酥裂,然後再用鐵制工具剝離。就這樣,先民在1900多年前成功完成了這壹偉大工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條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褒斜道自東漢以來,因政治和軍事的原因時開時閉。每壹次開通,或記事或詠頌大多會采取摩崖石刻的方式。鐫刻於臨山石壁上的“摩崖”文字備受人們青睞。石門摩崖石刻以記述褒斜棧道開鑿、水利修建、以及題詠為主要內容,在時間上上迄東漢,下至明清,尤以東漢永平年間的《開通褒斜道刻石》、《石門頌》、北魏《石門銘》等最為著名,受到歷代中外書家贊頌。東漢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為已故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刻石記功的《石門頌》,該刻被稱為草隸鼻祖和楷模,大氣磅礴,揮灑自如,既整齊規範,又富於變化,富含感情,不拘壹格,不拘繩墨,筆勢縱放,奇趣橫生,筆畫粗細雖區別不大,但每壹筆畫卻變化多端,用筆揮灑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畫瘦硬,結構疏朗,飄逸有致,筆隸中帶篆、帶草、帶行,被書家稱為“隸中之草”。《石門頌》稱為草隸始於康有為,他在《廣藝舟雙楫》中稱:“楊孟文碑(即《石門頌》)勁挺有姿,與《開通褒斜道》疏密不齊,皆具深趣,碑中‘年’字、‘升’字、‘誦’字垂筆甚長,……楊孟文、李孟初,隸中之草也。”孫中山先生和壹代書法大師於右任先生也極其推崇石門書法。中國出版的第壹部大型工具書《辭海》封面就是《石門頌》中的“辭”、“海”二字而成。

漢字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的。從殷商甲骨文、鐘鼎文,到周秦篆書、漢代隸書、晉魏楷書、魏碑、行書、草書,以及宋以後的宋體等,反映了書法從應用到藝術、從單壹形體到不同風格的演變,也反映了書寫材料及載體的發展變化。篆書是在青銅器鑄模或縑帛上描畫,故筆形多彎曲變化;秦代起開始有隸書,寫或刻於竹簡上,故隸書筆畫似乎可以看出用刀刻字的著力之處。漢代是由篆書向隸書過度階段。漢中石門石刻正是處在漢字由篆而隸的重要過度時期,它代表了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壹個重要階段。

《石門頌》是東漢隸書的極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從碑文的布局來看,《石門頌》與眾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數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縱有行,橫則不壹定成列的錯落格局。《石門頌》正是以她不拘壹格,隨意發揮的藝術氣質為後人所稱頌。正是由於《石門頌》這種自由的書寫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廣泛使用。該石刻刻於東漢永平九年,被書法界公認為是古隸中最早,占據首位的刻石。《石門頌》是請當時的大書法家王戒書寫的。而《石門銘》是由王遠書寫,武阿仁刻字而成。在石門石刻中與《石門頌》齊名的就是北魏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09年刻於石門東壁的《石門銘》,她記載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開石門故道的事跡。《石門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近代書法家康有為稱《石門銘》是“神品”,他說:“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於佑任也對《石門銘》推崇備至。於佑任喜歡臨寫魏碑,尤其是《石門銘》, 1930年他來到漢中在石門隧道第壹次見到了《石門銘》摩崖石刻,駐足於《石門銘》前久久不能平靜。看到《石門銘》想到北魏的尚武精神。有了“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的詩句。於右任書法曾得益於《石門銘》。可見《石門銘》書法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可看出《石門銘》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價值。該方刻於北魏永平二年(509)的刻石,在石門刻石中獨樹壹幟,是僅有的壹方魏體書法,在書法史上,仍屬早期魏體作品,對於研究魏體書法的形成,亦是壹件重要實物資料。

在褒斜棧道南口的石門壹帶,有摩崖石刻160多塊,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最為著名者有被中外書法界稱為“漢魏十三品”的摩崖石刻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地位,已經引起中外書法界的關註。

石門摩崖石刻以記述褒斜棧道開鑿、水利修建、以及題詠為主要內容,在時間跨度上,上迄東漢,下至明清,尤以東漢永平年間的《開通褒斜道刻石》(人稱《大開通》)、《石門頌》、北魏《石門銘》等為最著名,受到歷代中外書家贊頌。

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洪適的《隸釋》,趙明誠的《金石錄》等著作中對漢中石門石刻都有著錄,尤其清代以來,研究和著錄漢中石門摩崖石刻者日多。有清以來,凡較為重要的書法研究和輯錄隸書碑帖,幾乎都收有漢中《石門頌》等作品。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畢沅《兩漢金石記》、《關中勝跡圖誌》、《關中金石記》、王昶《金石萃編》,以及《潛研堂金石文跋尾》,還有歷代《壹統誌》、省、府、州、縣誌中都有著錄。清代大學者楊守敬、康有為均稱贊石門書法藝術;孫中山先生和壹代書法大師於右任先生也極其推崇石門書法。民國時期,中國出版的第壹部大型工具書《辭海》,其封面就是集漢中《石門頌》中的“辭”、“海”二字而成。近年來,文化開放,每年日本書道界有不少書家來漢中瞻仰石門石刻,都給予了予極高評價。日本書道界權威種谷扇舟先生1988年訪漢時,親筆寫下了“漢中石門,日本之師”的題字,其石刻至今屹立在漢中博物館。每年日本及各國遊客蒞臨漢中,都要瞻仰漢中石門摩崖石刻書法,無不嘆為觀止。

漢字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的。從殷商甲骨文、鐘鼎文,到周秦篆書、漢代隸書、晉魏楷書、魏碑、行書、草書,以及宋以後的宋體等,反映了書法從應用到藝術、從單壹形體到不同風格的演變,也反映了書寫材料及載體的發展變化。如甲骨文通常是人們用銳器直接在獸骨上刻劃,故筆力直短簡單;篆書是在青銅器鑄模或縑帛上描畫,故筆形多彎曲變化;秦代起開始有隸書,寫或刻於竹簡上,故隸書筆畫似乎可以看出用刀刻字的著力之處。漢代是由篆書向隸書過度階段,到了東漢後期,是隸書成熟的階段。漢中石門石刻正是處在漢字由篆而隸的重要過度時期,它代表了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壹個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