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形容文明古老的中國的美好稱謂有哪些?

形容文明古老的中國的美好稱謂有哪些?

1.華夏。

古代中國的別稱。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壹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

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2.中華。

指中國。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九州。

古代中國的代稱。又名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地域概念。

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九州制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壹國家的壹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壹種政治理想。

4.四海。

指全國各地,指天下、全國;也可指世界各地,即(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域。古以 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壹。

5.中原。

在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中泛指中國。有時又以“中國”代稱中原。又稱中土、中州,指洛陽至開封壹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夏

百度百科-中華

百度百科-九州

百度百科-四海

百度百科-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