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變法
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壹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2、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壹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壹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壹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壹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壹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壹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3、文天祥英勇就義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的那天。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甚麽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麽可說的!”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
4、朱熹鵝湖論學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為了調和朱陸之分歧,由另壹位著名學者呂祖謙發起,邀請了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四五人在信州鵝湖寺(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集會,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這便是中國學術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5年過後(1180年),陸九淵來到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請為其兄陸九齡撰寫墓誌銘,二人壹見如故,十分友善,並且表現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僅接受了陸的請求,同時還邀請陸九淵為書院師生講學,陸也欣然同意,他的題目是講解《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章,聽者深受感動,給師生們留下了良好印象。這件事說明朱、陸的觀點雖有分歧,但他們在學術交往和待人處事的態度上都具有寬豁大度的君子之風。
5、解縉壹門三進士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第壹次參加江西省鄉試,就壹舉奪得第壹名,人稱“解解元”。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列為第七名,經殿試,被錄為二甲進士。他的哥哥解綸和妹夫黃金華也同榜登進士。
從小出名的才子解元,會試怎麽被擠到第七名呢?原來,解縉所作文章氣勢磅礴、文筆犀利,本來主考官要點他為壹甲,擬為“狀元”人選。但其他考官認為,解縉文章中的言論過於尖銳,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將解縉往後排,列為第七名。
解縉雖然與狀元擦肩而過,但解氏家族“兄弟同登第”、“壹門三進士”的消息傳出,立即轟動了解縉的家鄉吉水,也轟動了南京,壹時傳為盛事。而這次殿試錄取的第壹名狀元的任亨泰,在後世卻遠不如解縉有建樹。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陶淵明
百度百科_文天祥
百度百科_朱熹
百度百科_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