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埃爾貢旅遊

埃爾貢旅遊

黨項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羌族的壹個分支,稱為黨項羌。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在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遊和四川松潘以西的河谷地區活動。那還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各姓歸壹部,年長者騎五千余,年幼者騎壹千余”。“庸俗的價值觀力量,所以不可能做成,各有各的事業。如果有戰爭,他會聚在壹起,彼此不聯系。養牦牛羊,打獵為食,不知如何修墻。”也就是說,早期的黨項人並不關心農業,衣食住行全靠畜牧業,天象歷法,靠枯萎的草木計算歲月,供奉神靈,死後火化。西夏人驍勇善戰。同宗的人必須互相幫助。當他們被外國人傷害時,他們必須報復。在復仇之前,他們會赤身裸體,光著腳,直到殺死敵人才吃肉。再說了。黨項人特別推崇白,所以自稱“國上大白”。黨項諸族中,有四族,即西鳳族、飛庭族、王力族、蠻朝族、葉莉族、方黨族、米朔族和拓跋族,合稱黨項八族。其中,拓跋族最初來自鮮卑族的拓跋部,後來成為黨項諸部之壹,在黨項諸部中最為強大。

隋開帝四年(584年),壹千多黨項羌人歸隋朝。次年,黨項首領拓跋寧聰等。,率領部落到徐州(今甘肅臨潭縣)請求依附,隋朝封拓跋寧聰為大將軍。開十六年(596年),黨項首領攻打徽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接連被打敗,並派子孫到朝廷向隋朝道歉、進貢。初唐時,吳德中(618 ~ 626)屬於唐朝。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南匯總督鄭源?虞照,黨項的領袖之壹,帶領他的軍隊到唐朝。唐朝時,在其他設軌州(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封他為刺史。其他黨項部落也紛紛響應。唐朝建立了黃陂、嚴豐、元元四州,各州設原各部長官為刺史。貞觀九年(635年),塘廈詔書派遣使節在16州開辟河曲,黨項附員34萬人。當時,已嫁給吐谷渾王慕容復雲的黨項拓跋部土司拓跋,也在與唐王朝的戰鬥中戰敗,背叛了自己的親人,加入了唐朝。唐朝時,國土分為夷、本、林、柯等三十二州,任用依附其上的部落首領為刺史,以拓跋赤為西戎州總督,以李為姓,由松州總督署控制。

唐初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擴張,北上滅吐谷渾,侵略欺淩黨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的黨項部落被迫要求內遷,唐從靖邊州都督府遷至青州(今甘肅省青陽縣),其所轄的25個黨項州也隨之遷移。黨項人原來的居住地被吐蕃占據,剩下的黨項居民屬於吐蕃貴族。吐蕃稱這些人為“毒品”。

唐中期“安史之亂”後,由於吐蕃、黨項、吐谷渾等民族對唐王朝的聯合打擊,唐延柴接受了我駐朔方使郭子儀的建議,將散居在靈巖、青州壹帶的黨項羌族部落,遷至鄞州(今陜西省米脂縣)以北、周霞(今陜西省橫山縣)以東。從此遷居慶州壹帶的黨項羌部落稱為東山部落;遷移到周霞地區的黨項羌族部落稱為夏萍部落。當時壹部分黨項羌人曾經東移至石州(今山西離石縣)。秦漢以來,黨鄉羌因聚居在陜北和河套地區,壹直是漢族封建文明發達的地區。黨項羌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在經濟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產力發展迅速。從此,黨項羌進入了階級社會。

唐朝末年,黨項夏萍部首領拓跋思恭參與了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唐朝的時候,是難軍,拓跋思恭是節度使,夏國公是封爵,然後是李。此後,黨項有殷、夏、隋、夷、荊五州。五代以後,黨項拓跋部利用藩鎮間的戰爭和朝代更替,逐漸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到了末代周朝,以周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已經形成。宋初,周霞定南軍使李義銀隸屬於宋朝,幫助將士抗擊北漢。宋朝還統治了的李政權。唐太宗和平興國第五年(980年),傳至李濟邦,黨項貴族間發生權力之爭。太平興國第七年,李繼鵬率眾入宋,獻夏、隋、殷、夷、荊之地。到了宋朝,季風被尊為我們的德使,留在了北京,這就造成了黨項內部的尖銳分裂。李的弟弟采納了他的部下張浦的策略,帶領貴族逃到東北300裏的金澤,以抵抗宋獨立。

從興國的第七年開始,黨項在領袖李的領導下,經過二十多年的開拓運動,占領了靈州,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後來經過李德明(二遷之子)與宋、遼三十年的和平共處和休養生息,以及德明與吐蕃、回紇的爭鬥,向西擴張,為李元昊建立西夏國奠定了基礎。

宋寶元元年(1038),德明之子元昊正式稱帝,建立了以黨項羌為統治民族的王國,史稱西夏。西夏建國後,基本沿用了唐宋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其勢力不斷發展,東有黃河,西有玉門,南有小關,北有大漠。方圓的疆域有兩萬多裏。壹般包括寧夏、甘肅的人武部和陜西、內蒙古的部分地區。

元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誌著西夏社會的封建化。西夏王國從景宗元昊壹直延續到第10任皇帝、已故大師李歡,歷時190年,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黨項人在對外戰爭中異常頑強,異常勇猛。他們多次擊敗遼宋軍隊,甚至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六次進攻西夏。

西夏有畜牧業、農業、制鹽業、建築業、手工業和商業,統治制度分藏漢,有藏官和漢官。國家制定了成文法典,實行科舉制度,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和步兵。1036年,西夏模仿漢字創造了西夏文字,編纂了12卷辭書,定為“國文”,從佛教詔書到民間書信,都用西夏文字書寫。為了方便人們學習西夏,還出版了字典。這些字典,以及壹些佛經和書法作品,都是在內蒙古西部發現的。

西夏國的範圍是草原、西域、中原相互聯系的多面地區,是多種文化交流匯聚的地區。因此,中原的漢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對黨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其獨特的文明。

西夏於1227年死於蒙古汗國。壹部分黨項人逃到川西藏區,重新成為遊牧部落。今天川西的地名“木雅”是黨項藏語“姚蜜”的音譯。想考察西夏遺民的不妨去看看。木雅“西濠王”在明朝永樂年間被封為長江以西通興寧遠軍民使,而這壹土司職位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其去世而停止世襲。

元朝的黨項人叫唐舞,是個色目人,政治地位還是比較高的。不僅在甘肅省(原稱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許多重要官員都是唐舞人,而且中央政府中也有許多來自唐舞人的宰相、大臣和將軍。元順帝內廷的兩位大臣和中書八大臣都是黨項人。元文宗的母親也是唐回鶻人。在袁蘇維軍中,有壹支由黨項人組成的唐舞軍,由唐舞衛戍軍軍長兼使節率領。但到了元朝,黨項上層改蒙古名或改漢姓,實際上是逐漸被同化,消失了,元朝滅亡後再無蹤跡。

珍藏六百多年的西夏後裔編撰的佳話集,揭示了古代西夏移民的歷史。2月19日,記者從濮陽縣獲悉,據國內知名歷史專家考證,生活在濮陽縣楊十八郎、西十八郎、南十八郎等15村的4000余人是西夏黨項後裔,是西夏黨項最大的移民群體。

據考證,《善心集》是元末西夏後裔唐舞編撰的壹部詩集。它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全書分為三冊,分別是《好風俗》、《教育》、《實踐》。卷後有《傳》,全書四萬余字,主要是歌頌楊的祖宗的祖宗的祖宗的祖宗,保存西夏。該書由濮陽縣劉屯鎮楊氏家族作為家傳,在各宗族間流傳。直到1999才為外界所知,引起了國內史學界的廣泛關註。經過反復校對,該書於去年年底正式出版。

河南省社科院、寧夏省社科院組織歷史學家對書中記載的內容和濮陽縣金堤河留下的唐武公碑進行了研究,確認唐武公碑附近15村的陽人是西夏滅亡後元初被賜姓“唐武公”的西夏遺民後裔。

根據王國維《韃靼考》壹文,“唐舞也是黨項的異譯名”,“唐舞氏”應為西夏主體民族黨項的異稱。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滅後,大部分唐舞人仍留在原居地,但也有少數人遷居安徽、江蘇、江西、河南、山東等地,與漢族雜居,部分與元軍南征北戰,最後定居內地。《蜀山集》的編者唐舞崇西是西夏人的後裔,隨元軍東遷後遷居濮陽。戰後被安置在濮陽,後改姓楊。由於歷史久遠,楊的族群中沒有人知道他是黨項人的後裔,《蜀山記》的發現揭開了這段塵封的歷史。

專家認為,楊傳至28世紀,有楊十八郎、西十八郎等15個村落800余戶、4000余人,成為濮陽的壹個繁榮民族。作為中國歷史上元朝以前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幸存者,其壹個分支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家族史資料實屬罕見。

蒙古起源命運所生的壹只滄浪和壹只白鹿在南河源頭的布爾汗山腳下結合生下壹子,據說是蒙古人的祖先。事實上,蒙古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居住在呼倫湖和埃爾貢河東南部的蒙古人——史維是早期的蒙古部。後來蒙古部西遷,出了大山,進了草原,成了地道的遊牧民族。

蒙古族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傳說中的蒙古人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根據文字記載,它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根據歷史的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兩個氏族,即尼姑斯和旗彥。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埃爾貢(埃爾貢河沿岸的山區)生活和繁衍。

蒙古民族的名稱源於蒙古東北部的壹個石維部落——吳萌石維。“吳萌”是蒙古壹詞最早的中文譯名,見於《舊唐書·北帝傳》。吳萌·施維住在王劍河(今埃爾貢河)。後來,蒙古這個詞有了很多不同的譯法,比如“蒙古”、“蒙古”、“蒙古”等等。寫“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引用的《王江初錄》。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壹詞的意思是“單純、無力”。起初只是壹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成為壹個新民族的代名詞。

14世紀,用波斯語寫成的《史記》記載了壹個古老的蒙古傳說: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打敗,慘遭屠殺,只有兩男兩女幸存。他們逃到了壹個四面環山,中間有壹片好草原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埃爾貢昆”——“陡峭的山坡”。他們在這裏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傳說中的“埃爾貢”是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埃爾貢河,呼倫貝爾草原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蒙古文字學

元政府重視蒙古文字的教學。至元六年(1269)二月頒布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文字,七月成立珠魯蒙古文字學校,招生學習。第二年,設立了蒙古文字學教授。元朝八年,規定學生免壹役。經過兩三年的學習,考試合格者酌情給予官職。路上30人,下路25人。各路蒙古官員子女均可入學,希望入學者不受名額限制。

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建立蒙學,有5名教官,與朝鮮的官員、色目人、漢人、怕學的孩子壹起選入該校就讀。《通鑒·姚傑》的蒙古文譯本被用作教授蒙古文字的教材。學生沒有名額。延遲?兩年150人(1315)。學習兩三年後,成績優秀者通過考試授予官職。至元十四年(1277),設立蒙古國子監,管理蒙古小學。

蒙古文字

蒙元時期使用兩種蒙古文字。壹個是無畏的蒙古性格,壹個是八思巴的蒙古性格。

蒙古回鶻文字:成吉思汗建國時,用回鶻字母書寫蒙古文字,稱為蒙古回鶻文字。吳偉,古代維吾爾文字,是壹種拼音文字,創立於八世紀,大約有20個字母。蒙古畏字是從左到右垂直書寫的,蒙元統治者用來書寫詔令和翻譯漢文典籍。元世祖命令八思巴制作蒙古文字後,蒙古回鶻文字不再作為官方文字使用,但民間仍在使用。

在元武宗,回鶻人對蒙古語回鶻字做了大量的規範化工作,首次制定了蒙古語回鶻字的正字法和書寫語法,使蒙古語回鶻字易於推廣,並壹直為蒙古人沿用至今。斯吉沃傑爾寫過壹本語法書《蒙古語的啟蒙》(心箍譯本),現已失傳。

八思巴蒙古文字:1260年忽必烈登基後,被任命為國師,受命制作蒙古文字。於1269年(元六年)正式頒布,稱為蒙古語新詞,次年改稱蒙古語詞。巴西巴的新蒙古語字符因此成為正式的法律字符。這個蒙古文字系統是以藏文字母為基礎的,有40多個字母,用來拼寫蒙古語和漢語。字母基本上是通用的,但是有些字母在拼蒙古語和漢語的時候代表不同的音值。“石林廣濟?《蒙古文字百家姓》、《蒙古文字傳》對照漢字和八思巴蒙古文字拼寫漢語,是當時的識字課本。元朝滅亡後,還用北元鑄造官印。此後,八思巴的蒙古文字逐漸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