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艾葉簡介

艾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艾葉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8 植物形態 9 采制 10 性狀 11 化學成分 12 性味 13 功能主治 14 艾葉的用法用量 15 化學成分 16 艾葉的藥理作用 17 中藥中毒 17.1 艾葉作為溫裏藥中毒 17.1.1 不良反應機制 17.1.2 臨床表現 17.1.3 治療 17.2 艾葉作為止血藥中毒 17.2.1 不良反應機制 17.2.2 臨床表現 17.2.3 治療 18 艾葉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18.2 來源 18.3 性狀 18.4 鑒別 18.5 檢查 18.5.1 水分 18.5.2 總灰分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18.6 含量測定 18.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18.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8.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8.6.4 測定法 18.7 艾葉飲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葉 18.7.1.1.1 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18.7.1.2 醋艾炭 18.7.1.2.1 鑒別 18.7.2 性味與歸經 18.7.3 功能與主治 18.7.4 用法與用量 18.7.5 貯藏 18.8 出處 19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艾葉的方劑 2 用到中藥艾葉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艾葉 * 艾葉藥品說明書 1 拼音

ài yè

2 英文參考

folia artemisiae argyi [朗道漢英字典]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rgy Wormwood Leaf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argy wormwood leaf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艾葉(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艾葉

艾葉為中藥名,出自《名醫別錄》[1]。艾葉為灸用材料[2]。又名冰臺[2]。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幹燥葉[2]。各地均產,湖北蘄州產者稱蘄艾,河北產者稱北艾,浙江四明產者稱海艾[2]。《詩經·王風》:“彼采艾兮”;註:“艾所以療疾。”《本草綱目·卷十五》:“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艾葉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作用[2]。《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argy wormwood leaf(《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艾葉的別名

蘄艾、灸草[1]。

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7 來源及產地

菊科植物家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Vant.的葉。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8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5~1.2m。莖直立,被白色細軟毛,上部分枝。葉互生,中下部葉片廣闊,3~5深裂或羽狀深裂,裂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散生白色腺點,疏生氈毛,下面密生白色氈毛。頭狀花序鐘形,長3~4mm,直徑2~2.5mm,幾無柄;總苞片4~5層,密被白色綿毛,邊緣膜質,外層披針形;雌花長約1mm;兩性花結實,長約2mm,紫褐色。瘦果橢圓形,無毛。花期7~10月。

生於荒地、林緣,有栽培。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各省區。

9 采制

夏季花未開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10 性狀

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11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Ⅰ,8案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12 性味

苦、辛,溫,有小毒[1]。入脾、肝、腎經[1]。

13 功能主治

溫經散寒,止痛,止血,安胎[1]。

1.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宮冷不孕,胎動不安,腹中冷痛[1]。

2.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1]。

3.近用治慢性氣管炎[1]。煎服:3~6g[1]。

4.治疥、癬、濕疹[1]。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1]。

14 艾葉的用法用量

止血炒炭用[1]。幹葉搗絨,制成艾卷、艾炷,供灸療用[1]。

15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內含案葉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屬醇、樟腦、龍腦等[1]。

16 艾葉的藥理作用

艾葉油、β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對豚鼠有鎮咳及明顯的平喘作用,對小鼠有祛痰作用[1]。艾葉油在體外對白色葡萄球菌、甲鏈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數革蘭陰性桿菌有抑制作用[1]。此外,艾葉油對豚鼠尚有抗過敏性休克的作用[1]。

17 中藥中毒 17.1 艾葉作為溫裏藥中毒

艾葉又名冰臺、艾蒿、醫草、黃草、家艾、甜父、艾蓮、草艾、狼尾蒿子、香艾、白艾、大葉艾、野蓮頭、阿及艾等[3]。本品為菊科艾屑植物艾的幹燥葉[3]。主要含揮發油,有34種成分,如α羅勒烯、β羅勒烯、檜烯、α蒎烯、β蒎烯等[3]。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安胎之功效[3]。

17.1.1 不良反應機制

艾葉煎劑小白鼠腹腔註射的LD50為23g/kg(生藥);艾葉油小鼠灌胃LD50為2.47ml/kg,腹腔註射為1.12ml/kg[4]。本藥內服煎劑常用量3~9g[4]。人口服20~30g可引起中毒,100g左右可致死亡[4]。有報道用陳艾6根(約80g)煎服,10min後出現頭昏、呼吸急促,相繼抽搐死亡[4]。也有服艾葉水500ml,出現昏迷死亡的報告[4]。本藥主要損害胃腸道、肝臟及神經系統[4]。

17.1.2 臨床表現

口服過量艾葉30min至1h後,可出現中毒癥狀,表現為咽喉幹燥、惡心、嘔吐、胃腸不適、全身無力、頭暈、耳雞、四肢震顫、全身痙攣、肌肉弛緩,嚴重者出現譫妄、驚厥,甚至癱瘓現象[4]。也可有肝臟腫大、黃疸、膽紅素尿等[4]。孕婦可引起出血或流產[4]。

17.1.3 治療

艾葉中毒的治療要點為[4]:

1.口服中毒者應盡早進行催吐、洗胃、導瀉處理,可給予口服牛乳、蛋清或服用藥用炭混懸液等[4]。

2.置暗室內靜臥休息,避免光、聲等 *** [4]。出現痙攣、驚厥,給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鈉等鎮靜、抗驚厥藥物[4]。

3.出現腹痛、腹瀉時,可給予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註射[4]。

4.保護肝臟,可給予聯苯雙酯、甘利欣等藥物[4]。

5.對癥、支持治療[4]。

17.2 艾葉作為止血藥中毒

艾葉又名艾蒿草、家艾葉、灸草等,屬溫經止血藥[5]。為菊科植物艾的葉片。含有揮發油,包括各種生物成分,葉還含有黃酮類成分[5]。主要藥理作用有抑菌,止血,鎮咳,祛痰,平喘,保肝和膽,抗過敏等[5]。

17.2.1 不良反應機制

其揮發油成分對局部有 *** 作用,可使肢體末梢麻痹,胃腸道急性出血,嚴重時可引起癲癇伴驚厥,全身吸收後造成肝細胞代謝障礙。[5]

17.2.2 臨床表現

中毒後先出現咽部幹燥、惡心、嘔吐等 *** 癥狀,繼而全身無力、四肢震顫,隨後局部乃至全身痙攣,多次發作後導致驚厥、癱瘓、精神癥狀,還可至肝功能異常、肝大、黃疸,慢性中毒者感覺過敏、神經炎、癲癇等。孕婦可致流產[5]。

17.2.3 治療

艾葉中毒的治療要點為[5]:

1.患者出現抽搐、驚厥時,先給予鎮靜藥控制,緩解後方可給予洗胃、導瀉,靜脈補液,口服藥用炭或用解毒劑處理[5]。

2.對癥治療:腹痛、腹瀉明顯者可皮下或肌肉註射阿托品;出現中毒性肝炎者,給予氫化可的松靜滴,並口服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肝泰樂等[5]。

18 艾葉的藥典標準 18.1 品名

艾葉

Aiye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18.2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幹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幹。

18.3 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18.4 鑒別

(1)本品粉末綠褐色。非腺毛有兩種:壹種為T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壹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髓,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4、6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於葉肉細胞中。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艾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aC)甲苯壹丙酮(10:8: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18.5 檢查 18.5.1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H 第二法)。

18.5.2 總灰分

不得過12.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K)。

18.6 含量測定

照氣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E)測定。

18.6.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甲基矽橡膠(SE30)為固定相,塗布濃度為10%;柱溫為110℃。理論板數按案油精峰計算應不低於1000。

18.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案油精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0.10mg的溶液,即得。

18.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如入正己烷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正己烷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8.6.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μ1,註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案油精(C10H80)不得少於0.050%。

18.7 艾葉飲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葉

除去雜質及梗,篩去灰屑。

18.7.1.1.1 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18.7.1.2 醋艾炭

取凈艾葉,照炒炭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噴酷,炒幹。

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本品呈不規則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細條狀葉柄。具醋香氣。

18.7.1.2.1 鑒別

(除顯微粉末外)同藥材。

18.7.2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18.7.3 功能與主治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用於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官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18.7.4 用法與用量

3~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18.7.5 貯藏

置陰涼幹燥處。

18.8 出處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