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書籍浩如煙海,大體可分為文史哲三類,但民國前可沒這麽分,從?真實可信?的需要來看,側重歷史類書籍是不會錯的。
歷史演進本身就是壹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能傳承到今天的古籍,其價值、真實可信度都已得到了無數次考驗。既然是推薦,那麽我就著重談四點,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真實可信?只是我們的主觀願望,事實上對任何書籍來說,?真實可信?也都只是相對的大家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是?前四史?和《資治通鑒》。《資治通鑒》以年為綱,整理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的史料,壹個資深班子耗時十余年,是很?真實可信?的。但正如這部書的名字,它是有取舍、有價值取向的,我個人認為在史料的深度、廣度上是不及?前四史?的。
而在《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中,《史記》《漢書》評價最高。相較於《漢書》,《史記》首創紀傳體;而且司馬遷太史令之家,既有條件掌握國家府藏文檔,又以著史洗刷個人恥辱且不圖稿費,自然是首選。即使有訛誤,只因史料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
但《史記》的精華在漢史和傳記上。至於五帝與夏商周,經歷秦火文獻匱乏,不可盡信,必參《世本》、古本《竹書紀年》、《春秋三傳》、《國語》、《戰國策》乃至出土甲骨、金文甚至漢簡牘。個人體會,在三代上,司馬遷多從今文尚書,有所缺失;在春秋記事上,不如《左傳》準確;在戰國取材上偏重《戰國策》,如長沙馬土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出土,就顛覆了《史記》最為精彩的《蘇秦傳》《張儀傳》。《睡虎地秦墓竹簡》證實《史記?六國年表》有很多錯誤。湖北草場湖竹簡文字考古成果公布後,又會有顛覆性的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史記》只是研究先秦史的綱要。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的魅力就在於無限接近歷史真實,這不是幾本書能搞定的,探索只會永遠持續下去,直到人類終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人建議打牢經學基礎,這樣利刀剖竹,所有古籍真實可信與否,都可結合考古資料作出自行判斷
這是說《十三經註疏》和清人註疏了。中國歷史文化自六藝始,孔子編訂的詩書禮易春秋,可謂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之基。漢鄭玄、何休、趙歧,晉杜預、範寧、郭璞,魏何晏、唐玄宗等作註,唐孔穎達等作疏。
《爾雅》要輔以《說文解字》《方言》《釋名》《經典釋義》《玉篇》《廣雅》《廣韻》《集韻》等,此為訓沽學,實則閱讀壹切古籍的基礎。《詩經》《尚書》《論語》《孟子》《春秋三傳》《三禮》《周易》《孝經》就不用說了,或本即史,或本典章職官制度,或名物禮儀,十三經不通,讀古籍就是找罪受。
為什麽要強調清人註疏呢?清代考據學興起,尤其乾嘉學派,代表了中國古代經學的最高成就。以《史記》《漢書》為綱,《十三經註疏》、清人註疏為目,壹切古籍就是輕車熟路了。
真實可信?關鍵取決讀者是否具有哲人思維,所以得精通諸子百家,並能熟煉運用西學哲學思維、歷史事實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諸子百家可謂其精華,本身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哲學意義。處於中華復興的偉大時代,以中國語言詮釋世界歷史和現實,是中國人文社科學者的歷史使命。光有中國心遠遠不夠,還得通曉世界話語,這就需要對西方代表性的哲學、歷史流派作深入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