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 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功效主治祛風,通絡,定驚。治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節結核,半身不遂,風疹疥癬,麻風,驚癇,破傷風,小兒麻痹癥。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4錢;酒浸或焙幹研末為丸、散,外用:燒灰調敷。用藥忌宜血虛生風者忌用。《本經逢原》:“忌犯鐵器。” 用藥配伍1、配白花蛇,祛風通絡,定驚止痙,剛柔相濟,對風寒濕痹,驚癇抽搐等癥均有效。
2、配防風,對風寒濕痹最為有效。
3、配天麻,祛風定驚並見,且力更甚,可用於驚風,頭風,風癇等癥。資源分布分布華東、華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藥材產於浙江、江蘇、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藥材鑒定幹燥品多卷成圓盤狀,盤徑約16厘米。頭扁圓形,略似龜頭,盤於中央,口內有多數刺狀小牙。尾部漸細,尾端插入外緣的腹腔內,脊部高聳呈屋脊狀,俗稱劍脊。通體烏黑色,表面可見菱形細鱗,腹部剖開,邊緣內卷,內表面黃白色或熏成灰黑色;可見到排列整齊的肋骨。質堅韌,氣腥,味淡。以身幹、皮黑褐色、肉黃白色、脊背有棱、質堅實者為佳。
顯微鑒定: 粉末:黃色或淡棕色。①角質鱗片具折光性,表面隱約可見細粒狀物,並具縱向條紋,平直或微彎曲,有的表面具極細密的平行紋理。②表皮表面可見棕色或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連成網狀、分枝狀或聚集成團。③橫紋肌纖維側面觀多呈條塊狀,較挺直,邊緣平整,橫紋細密,平直或微波狀,有的不清晰。④骨碎片呈不規則碎塊,骨陷窩長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稍粗。古籍考證出自《藥性論》。
①《開寶本草》:“烏蛇,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東有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如其類。生商洛山。”
②《本草圖經》:“烏蛇,今蘄州、黃州山中有之。多在蘆叢中嗅其花氣,亦乘南風而吸,最難采捕,多於蘆枝上得之,至枯死而眼不陷,稱之重三分至壹兩者為上,粗大者轉重,力彌減也。”
③《本草行義》:“烏蛇,尾細長,能穿小銅錢壹百文者佳。有身長壹丈余者。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烏蛇脊高,世謂之劍脊烏梢。”
④《綱目》:“烏蛇有二種,壹種劍脊細尾者為上;壹種長大,無劍脊而尾梢粗者,名風梢蛇,亦可治風,而力不及。” 化學成分含骨膠原(collagen)、蛋白質、脂肪等。參考出處《藥性論》功效分類祛風濕藥 關 鍵 詞祛風 通絡 定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