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已至立冬,北方人有個習俗,立冬要吃餃子,老人們稱之為“安耳朵”。立冬為什麽吃餃子?因為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立冬又是個秋收冬藏的時節,這壹天,改善壹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了,這是百姓們看待立冬的壹種過法。其實,立冬這個節氣非同壹般,在我國古今各階層人眼中都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
立冬時節,往往是“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秋天的景意並未完全消盡,冬季便踩著厚厚的落葉,披著清澈高遠的藍天,急不可待地踩著紛亂的微寒粉墨登場了。這個時節經常會驚動詩人騷客和眾多鄉外遊子們重溫鄉愁,大放詩情。
元朝陸文圭《立冬》說:“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立冬時,壹般還不太冷,此時,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壹定的剩余,所以壹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而且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藏起來準備冬眠。宋人周南《十月十日立冬》有詩句:“立冬前壹夕,聒地起寒風。律呂看交會,衣裳出褚中。骭瘍時作尰,懷抱歲將終。汗手汙牙筆,晴檐***禿翁。”立冬已至,寒冷將近,要保證健康過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立冬》詩中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之夜,筆墨都結冰花了,詩人只好與爐火瓊漿相伴,微醉中竟將壹地月光當成了雪跡。從詩句中我仿佛聞到了立冬的酒香,天冷了,酒也成了驅寒的必備。從這些詩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現在冷得多。但更使人感到壹個雲遊詩人的思鄉之情。 在我的家鄉,鄉親們都把立冬當作“補冬”來看待。立冬這壹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雕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在立冬這天壹定要吃壹頓好東西,北方家鄉人的上好膳食,多是牛羊肉湯和大肉餃子等。因為立冬時節,多是農閑暇時分,過節難免思念親人以求團圓,所以後來立冬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壹個小團圓日了,立冬吃壹頓團圓餃子,自然也就成了北方人最佳的“補冬”食品。 立冬了,每個心靈都需要尋找溫暖之處。這個時候,壹家人盡情團聚,靜靜地聆聽大地的聲音,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回味壹年的收獲,想象著冬去春來的生命歷程,那是壹種多麽美好的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