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分類: 兵器
目錄
冷兵器 中國冷兵器的發展 古代兵器介紹 古書中對冷兵器的壹些記載 火器 火器的發展字典中解釋:兵器,軍事鬥爭中包含有各種殺傷力、破壞力的器械裝置.
冷兵器
[編輯本段]
廣義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
1.兵器自古有就有 中國古代兵器不但是為了防禦,有時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兵器在古代國家中的顯赫地位。兵器的先進程度,往往決定了壹個國家強盛與否。
從冷兵器類別來分 可以分為十八種,即人們所說的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在武俠小說中,兵器的作用則被神話 如:小李飛刀,絕世好劍等
古典小說中人物也配以不凡的兵器:關公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蛇矛、呂布方天畫戟等等。
中國冷兵器的發展
[編輯本段]
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
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我們稱這個時期的兵器為青銅時代的兵器。人們懂得了金屬的冶煉後,這時候軍隊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質也改為鋼鐵做的了,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的兵器。
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掠奪戰爭日益頻繁,便逐漸形成了用於作戰的兵器和武藝。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進,有了少量青銅兵器。至商代,軍隊使用青銅兵器已較普遍,而且兵器種類增多,質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銅矛頭、銅勾、銅戚、銅刀、銅斧、銅簇等項。另外,在山東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銅鉞、銅頭玉矛、銅戈。
西周兵器進壹步多樣化,這個時期長兵有:戈、戟、 鉞、矛、斧等。短兵則有刀、劍等。這些兵器多為銅質,質地精良堅利。銅器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從石制工具時代進入到使用金屬器具的時代;青銅兵器的使用,使兵器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歷史價段,並發揮其無比威力。鐵兵器始於周代,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由於鐵的蘊藏量較為豐富,鐵器的堅硬度比銅制品強,又易於鑄造, 因此,鐵兵器逐漸代替了銅兵器,品種更為齊全。
中國古代兵器之種類堪稱世界之最,不完全因為那個年代的貴族普遍尚武,還因為殉葬與厚葬制度的緣故。於是,青銅兵器同樣也大多出土於貴族的墓葬中。諸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許多兵器都出自重要匠師主手,工藝刻意求精,凝聚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非尋常器物可比。據古籍記載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戈、戟、矛、殳、 斧、鉞、錘、錐、刀、劍、匕首等,並廣泛應用於戰爭中。作戰時,士兵衣鐵甲,操鐵杖,使用鐵斧、鐵刀、鐵鉞、鐵矛等兵器。到了漢代大抵完成了銅兵器向鐵兵器的過渡, 至三國時期,銅兵器已經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演變為鐵兵器的全盛時期。據《典論》記載:"魏太子曹丕選楚越良工制鐵刀、鐵劍、鐵匕首,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即鍛煉百次)"。這種武器質量上的飛躍,勢必對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武藝的發展。隋唐五代時期的鐵兵器中,長兵器以矛、槍和長刀為主。
據《新唐書》記載:"光弼有裨將,援矛刺賊,洞馬腹,中數人"。這表明唐將善用長矛而且技藝精良。短兵器則以刀為主。劍在這時已經失去了實戰的價值,成為道士們的法器和民間習武器械。劍術壹直是人們喜愛的武術項目之壹,佩劍之風長久不衰。相傳詩仙李白經常舞劍,友人崔宗之稱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結構精巧,規格多樣,據《唐六典》所記。弓有長弓、角弓等4種,弩有擘張弩、角弓弩等7種,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種。
宋、元之際有所謂"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十八"不過是泛稱而已,實際上遠不止此數。據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長桿鐵槍就有18種,另外長柄鐵刀有8種, 各種短兵器有17種,如手刀、蒺藜、鐵鞭、鐵 、鐵劍、大斧、烈鉆、鉤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槍"就產生於宋代,其槍法已發展到純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則精細而實用。據茅元儀的《武備誌》記載,有各種鐵槍6種,各種刀7種。還有飛鉤、噞、馬叉、梨花槍、狼筅(長槍)、雙飛撾、飛錘、鐵戟等兵器49種,另有火槍、火炮6種。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藝"有了具體內容。明人謝肇制《五雜俎》卷五中記載:"何也十八般?壹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予、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壹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藝"講的是演練兵器的技藝,所以它的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種為 "白打",明代朱國幀《湧幢小品》中解釋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清代的兵器與明代大同小異,不過品種更多而已。拿刀來說,有大刀、樸刀、春秋大刀、三尖兩刃刀、大環刀、鳳嘴刀、梅花刀、腰刀、戰刀、苗刀、壯族尖刀、彜族插刀……不下10余種。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鉤、殳、錘、 、?、棒、刺、鈸、鉞、鈀、齒、鏟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樣,使武術的內容更為多姿多彩。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武術訓練與競賽的需要,對刀、槍、劍、棍等常用器械的規格作了具體規定,對重量、長短、粗細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確要求,對武術水平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古代兵器介紹
[編輯本段]
九短:刀、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戟。
古書中對冷兵器的壹些記載
[編輯本段]
1.《周禮?夏官司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先鄭雲:「戈、殳、戟、酋矛、夷矛。」
2.南宋華嶽《翠微北征錄》卷七<弓制>:「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壹十有八,而弓為第壹。」
3.南宋永嘉年間<張協狀元>第四十八:「前日兩個小人,壹個道欠錢,壹個道不欠錢,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
4.元曲中大量出現十八般武藝之說,說明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口頭禪。但仍未見詳細內容。
5.明何良臣《陣紀?束伍》:「授器之要,因其短長編列之,宜隨其地勢,每以槍、筅、弓、弩、標、銃為長兵,刀、鐮、叉、鈀、牌、斧為短器。」
6.明嘉靖郭勛刻百回本《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史進每日請王教頭點拔,十八般武藝,壹壹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7.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五:「正統己巳之變,招募天下勇士。山東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十八般乃:壹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壹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8.朱國禎《湧幢小品》仝,惟第十三為「撾」,當屬音同假借。
9.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山西李通善使武藝十八事,計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鞭、鐧、撾、殳、叉、把頭、綿繩套、椎及白打,***十八種。」
10.清初褚人獲《堅瓠集?續集》:「矛、椎、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11.元兵西征時,從各地帶回壹些兵器,種類繁雜,看來「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藝」之說,是壹種統稱或概算。
12.成語俗諺中,與兵器有關者:壹箭雙雕、借刀殺人、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鐧、流星椎、
13.歷代名人所使兵器:關公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長矛、呂布方天畫戟、
火器
[編輯本段]
火器:用火力殺傷人或用火力發射的兵器,火器利襲遠。如槍、炮、火箭筒、手榴彈等。
火器的發展
[編輯本段]
到了北宋時期,火藥開始用於兵器。中國是火藥的故鄉,中國的軍隊是最早使用火藥武器的軍隊。在北宋的《武經總要》裏邊講了三種配方,即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火炮火藥法。當時用火藥做成了用拋石機發射的炮彈,當然拋石機最早的使用,就是炮的出現可能在東周晚期。
南宋時候出現了竹筒火器,陳規的《守城錄》裏面講到,開始用竹筒,裏邊放上火藥能夠往外噴火,或者能燒傷敵人。還有就是把長矛下邊安上壹個藥筒,也可以噴火,當時也叫火槍。就是說開始出現管形的火器,這是出現最早的火器。
明代的火器發展到鼎盛時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種頗多,形式復雜。當時的噴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已經相當精良,樣式繁多,據《火龍神器陣法》、《武備誌》等史書記載,此間多使用的火箭種類有單發火箭、多發齊射火箭、多火藥筒並聯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等,火箭的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代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就曾使用火箭作戰。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王朝還專門組建了"神機營",這種獨立炮兵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壹指。
火藥傳到西方以後,由於社會制度的變化,特別是和資本主義萌芽聯系在壹起,它有壹個極大的發展。所以當時荷蘭、西班牙這些商船到了中國,帶來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槍炮過來,明軍才看到自己的落後,所以才開始註意到這個問題,就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槍炮的制作技術。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練新兵,袁世凱練新兵等等,開始引進新的西方的槍械以後,中國古代兵器的歷史就結束了。
火器發展到現在,槍械的品種繁多,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