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相對於來說魯迅對後人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說他寫作的目的,壹是“為那些為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 ”,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予他們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壹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麽愉快呢?我要像壹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不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