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斯人為什麽改成是人

斯人為什麽改成是人

斯人改成是人的原因如下:

檢索古籍發現,元代王惲《秋澗集》的《克己齋記》中已有“斯人”版的表述:“仆為之說曰:‘天之降大任於斯人也,俾經綸壹世之事。’”此處是化用《孟子》的語句來表達自己對克己齋主人的贊賞。古人引用經典,不像我們今天寫學術論文壹樣要求核對引文,而是憑記憶和語感來書寫。

這說明,把“是人”記成“斯人”的情況並不自當代始,而是由來已久之事。而當代“斯人”之所以能取代人教版教材的“是人”被更多人記住,可能也是因為王惲式不求精確的引用,借助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講話稿,甚至漢字輸入法“侵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潛移默化之中篡改了我們最初的記憶,甚至未被我們察覺。

從語義上來說,“是人”和“斯人”都作“這個人、這類人”解,二者差別並不顯著。我們的爭論,不應糾纏於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的字句問題,更要緊的是穿透字句深入義理,了解“天降大任”之人所應具備的品質。

《孟子》提出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八個字曾鼓舞過無數仁人誌士從艱難困苦中奮起,將挫折變為激發勇氣的契機,最終把逆境走成了順境。

語文教材中是否出現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壹表述:

上遊新聞報道稱,10月26日,上遊新聞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獲悉,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壹直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不過“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

10月27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媒體宣傳部壹名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表示,已關註網上相關討論。對於“該出版社歷套教材文章是否壹直是用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有沒有用過‘斯人’”這壹問題,該工作人員未予正面回應,而是表示“目前正在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