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始元、元鳳、元平、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初元、永光、建昭、竟寧、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建平、元壽、元始、居攝、初始
(新)始建國、天鳳、地皇
(西漢)更始
(東漢)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興、延平、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寧、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年號表
三國
〔魏〕黃初、太和、青龍、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鹹熙
〔蜀〕章武、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建興、五鳳、太平、永安、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天璽、天紀
晉朝年號表
(西晉)泰始、鹹寧、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永嘉、建興
(東晉)建武、太興、永昌、太寧、鹹和、鹹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興寧、太和、鹹安、寧康、太元、隆安、元興、義熙、元熙
南北朝年號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齊〕建元、永明、隆昌、延興、建武、永泰、永元、中興
〔梁〕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寶、天正、承聖、天成、紹泰、太平
〔陳〕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禎明
〔北魏〕登國、皇始、天興、天賜、永興、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興安、興光、太安、和平、天安、皇興、延興、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建義、永安、建明、普泰、中興、太昌、永興、永熙
〔東魏〕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西魏〕大統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北齊〕天保、幹明、皇建、太寧、河清、天統、武平、隆化、承光
隋朝年號表
〔隋〕開皇、仁壽、大業、義寧
唐朝年號表
〔唐〕武德、貞觀、永徽、顯慶、龍朔、麟德、幹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嗣聖
(周)文明、(周)光宅、(周)垂拱、(周)永昌、(周)載初、(周)天授、(周)如意、(周)長壽、(周)延載、(周)證聖、(周)天?萬歲、(周)萬歲登封、(周)萬歲通天、(周)神功、(周)聖歷、(周)久視、(周)大足、(周)長安
〔唐〕神龍、景龍、唐隆、景雲、太極、延和、先天、開元、天寶、至德、幹元、上元、寶應、廣德、永泰、大歷、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歷、太和、開成、會昌、大中、鹹通、幹符、廣明、中和、光?、文德、龍紀、大順、景福、幹寧、光化、天復、天佑
五代年號表
〔後梁〕開平、幹化、貞明、龍德
〔後唐〕同光、天成、長興、應順、清泰
〔後晉〕天福、開運
〔後漢〕天福、幹佑
〔後周〕廣順、顯德
宋朝年號表
(北宋)建隆、幹德、開寶、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元禧、幹興、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紹聖、元符、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
(南宋)建炎、紹興、隆興、幹道、淳熙、紹熙、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鹹淳、德佑、景炎、祥興
遼年號表
〔遼〕神冊、天贊、天顯、會同、大同、天祿、應歷、保寧、幹亨、統和、開泰、太平、景福、重熙、清寧、鹹雍、太康、太安、壽昌、幹統、天慶、保大
金年號表
〔金〕收國、天輔、天會、天眷、皇統、天德、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慶、至寧、貞佑、興定、元光、正大、開興、天興、、、、、
作者:人頭氣球 2006-6-1 14:55 回復此發言 2中國歷代年號表
元朝年號表
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治、泰定、致和、天歷、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西夏年號表
〔西夏〕顯道、開運、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奲都、拱化、幹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大慶、人慶、天盛、幹佑、天慶、應天、皇建、光定、幹定、寶慶
明朝年號表
〔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
清朝年號表
〔清〕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幹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各朝帝王年號[轉帖]
1夏禹——2、啟 —— 3、太康 —— 4、仲康 —— 5、相 —— 6、少康 —— 7、杼 ——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 12、扃(局、禺)—— 13、廑 —— 14、孔甲 —— 15、臯(吳、臯茍)—— 16、發(發惠)—— 17、 桀( 履癸 )
[夏代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壹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
商
1、天乙(湯、武湯、唐、大乙)——2、外丙 ——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 6、太庚 —— 7、小甲—— 8、雍己 —— 9、太戊 —— 10、仲丁 —— 11、外壬 ——12、河單甲 —— 13、祖乙 —— 14、祖辛 —— 15、沃甲 —— 16、祖丁—— 17、南庚 —— 18、陽甲 —— 19、盤庚 —— 20、小辛 ——21、小乙 —— 22、武丁 —— 23、祖庚 —— 24、祖甲 —— 25、廩辛 —— 26、康丁 —— 27、武乙 ——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紂、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稱為王。自湯(天乙)至紂凡十七代,三十傳,歷六百二十九年。壹說商凡二十九王,歷四百九十六年。傳承制度前期以“兄終弟及”為主,後期以“父死子繼”為主。國都屢遷,至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始定都]
秦朝
1、秦仲 —— 2、莊公 —— 3、襄公 —— 4、文公 —— 5、寧公 ——6、出公 —— 7、武公 —— 8、德公 —— 9、宣公 —— 10、成公——11、穆公 —— 12、康公 —— 13、***公 —— 14、桓公 —— 15、景公 —— 16、哀公 —— 17、惠公 —— 18、悼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19、厲公 —— 20、躁公 —— 21、懷公 —— 22、靈公—— 23、簡公 —— 24、惠公 —— 25、出子 —— 26、獻公 ——27、孝公 —— 28、惠文王 —— 29、武王 —— 30、昭王(乙卯 前306年) —— 31、孝文王 (辛亥 前250年)—— 32、莊襄王 (壬子 前249)—— 33、秦始皇(乙卯 前246年)——二世皇帝(壬辰 前209年)
西漢
前206 高祖 劉邦 前206 55或46 12 62或53 沛縣豐邑人,父劉太公 前209起兵,前206稱漢王,前202稱帝
前194 孝惠
皇帝 劉盈 前194 13或16 8 21或24 高祖子 以皇太子嗣位
前187
高後 呂雉 前187
9 62 山陽單父人,高祖皇後 前188呂後立少帝,臨朝稱制,旋殺少帝“即位”,“在位”均指臨朝稱制
前元 前179
文帝 劉恒 前179 23 23 46 高祖中子 高祖十壹年立為代王,呂後死,周勃等誅諸呂,立代王為帝
後元 前163
前元 前156 孝景
皇帝 劉啟 前156 32 17 48 文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中元 前149
後元 前143
建元 前140 武帝 劉徹 前140 16 55 70 景帝中子 以皇太子嗣位。“建元”為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帝王年號
元光 前134
元朔 前128
元狩 前122
元鼎 前116
元封 前110
太初 前104
天漢 前100
太始 前96
征和 前92
後元 前88
始元 前86 孝昭
皇帝 劉弗陵 前86 8 14 21 武帝少子,母趙婕妤 以皇太子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