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怎麽學習?

怎麽學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做了大量的研究,他對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系闡述得很多也很清楚。

他說:“30年的經驗讓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道,“缺乏閱讀能力會阻礙和抑制大腦中極其精細的連接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誰不善於讀書,誰就不善於思考。"他指出了缺乏閱讀的缺點。"為什麽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很聰明,善解人意,愛刨根問底,但到了青少年時期,智力下降,對知識態度冷淡,思想不靈?“因為他們不識字!”相比之下,“有的同學作業不努力,但學習成績還不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是這些學生有著過人的天賦。這往往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更強。而良好的閱讀能力反過來又促進了智力能力的發展。”“那些除了課本什麽都不看的學生,上課知識非常膚淺,把所有負擔都轉移到作業上。由於作業負擔重,他們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刊,形成了惡性循環。"

現代心理學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證實。梳理皮亞傑、布魯納、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可以看出兩個關鍵點:壹是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系統的發展密切相關,二是學習新知識依賴於已有的智力背景。“閱讀”是壹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的活動,它包含著超越現實生活的豐富內容。它會使讀者的“語言系統”發展得更好,同時豐富他的“知識背景”,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打個形象的比喻:學習能力的建設就像蓋房子,“語言系統”相當於工具,“智力背景”相當於工程背景(基礎勘探水平、工程設計水平、工人技術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無形但重要的內容)。有了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蓋房子的全過程是壹件相對容易的事情,質量也能得到保證;如果工具和背景差,施工質量可想而知。

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即使是初中低年級,只靠智力也能取得好成績,但如果沒有閱讀底子,年級越高,就越顯示出自己的無能。這就好比簡單的建築項目對工具和背景條件的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致的項目,對工具和背景條件的要求就越高。

我遇到過幾個很苦惱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以前成績很好,學習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他們的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越來越不盡如人意。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會問孩子從小到大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出所料,這些孩子基本缺乏課外閱讀。相比之下,別的孩子可能小時候成績不算優秀,但是因為有更好的課外閱讀,所以能趕上別人,真正想學的時候,潛力會不可阻擋。

小學,甚至初中,都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沒有絕對的優秀表現。壹切都是可逆的。扭轉局面的神奇力量是課外閱讀。它真的像壹根魔杖,顯示出越來越多的神奇效果。

人們很容易看到孩子變化的表象:有的孩子越來越喜歡學習,成績越來越好,覺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其他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他們覺得孩子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不自覺。人們很少看到這種表象背後壹個很重要的技術原因,那就是課外閱讀。

事實是每個孩子都變得越來越懂事了。不同的是,壹個讀書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很強。當他有意識地主動學習時,他豐富的語言和知識背景會對他有所幫助。他良好的學習能力,只要努力就會讓他很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能督促他更積極地學習。但對於讀書少的孩子來說,他蒼白的語言和知識背景,讓他的學習能力很弱。面對越來越難的知識和越來越多的競爭,他感到更加不知所措。他越受挫,越不自信,對學習越不感興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撐很久的。他們很快就表現出下降趨勢,開始有意無意地回避學習。這可能就是家長覺得孩子“比較不懂事,不太愛學習”的原因吧。

父母為了讓孩子聰明,學習好,從懷孕開始就在想盡辦法吃這個補那個。營養對孩子大腦發育當然有用,但吃再多好的東西,也只是加法。除了少數例外的孩子,所有出生後健康正常的孩子,他們智力的最終差異不在於這種物理手段或生理因素,而在於啟蒙教育。智力啟蒙最重要的手段是閱讀,這是壹種乘法,可以讓孩子的智力呈幾何級數增長。

有些老師和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因為他們總是擔心。孩子剛學完學校課程就已經很忙了,考試考出好成績才是最重要的。看課外書不僅浪費時間還影響學習,不值得。這種說法相當於說我急著從哈爾濱去廣州開會。四小時後在哪等飛機?火車馬上就要開了,我得趕緊去擠火車。好像都是錯的。

壹把同樣的種子,撒在地上,有的得到了合適的水分和充足的陽光,有的既幹燥又沒有陽光,最後差別當然會很大。閱讀是智慧的水和陽光。

我猜會有問題。是不是經常學習的人就會學習好,不學習的人就會學習差?當然不是。我們在思考壹個問題或者表達壹個現象的時候,不能把它絕對化。

如果文化或社會範疇內的所有“定律”都需要像數學定律壹樣,以100%的準確度得到證實,那麽所有的社會定律都將不存在,所有的對話都不可能。世界如此復雜,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現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防癌”的結論和“愛喝茶的人也會得癌癥”的現象並不沖突,因為癌癥的成因有很多,用後者否定前者是沒有意義的。

我不敢說愛讀書的孩子壹定會學習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從來不看課外書或者很少看課外書的孩子壹定不會學習好;相對於壹群愛看課外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差異壹定是非常明顯的。

中小學生中有壹種叫做“偏科”的現象,似乎在挑戰這裏所說的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系。特別是有些男生,偏愛數學和物理,對語文、英語等文科科目不感興趣,也很少看書,但數學和理科成績總是很好。

魔杖點的孩子學習能力強(3)

我見過壹個初中生的家長。她甚至因為孩子數學物理學得好,特別是不喜歡學語文,而感到有些沾沾自喜。也許她認為這表明她的孩子很聰明。我覺得如果她的孩子只是不喜歡語文課本身,而是看了很多課外書,她可以驕傲,說明孩子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孩子壹直缺乏閱讀,對語文課的厭倦是建立在語文能力低下的基礎上,那將是壹件很麻煩的事情。我害怕有壹天,科數和理科會被拖垮。

我認識壹個市級重點中學的數學老師。他數學滿分,高考語文才92分。他熱愛數學,決心成為壹名數學家。他報了北大數學系,但是總分不夠。最後只考上了壹個普通師範大學的數學系。

他說,從我近幾年的教學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漢語的重要性。我們學校高考前十的學生很少有偏科的,基本都是文理兼優。他說他當時不相信自己沒有被北大數學系錄取。現在想想,就算他考上了,中文背景的缺失也會影響他的專業學習,因為他的思維寬度和廣度總是比那些博覽群書的人更有限。

所以,即使孩子是特殊的數學天才,妳也要關註他的閱讀。比如讓他看幾本數學家傳記,可能比讓他多解兩個習題集更能成全他的數學天才。

當然,也有壹些學科是偏向語文的。他們語文學得很好,寫字很漂亮,數學物理學得很差。比如青年作家韓寒。閱讀似乎不能滿足他們的考試成績。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理解:他不喜歡數理化科目的原因有很多,老師、家庭、天賦、同學等等都可能是影響因素。讀書當然沒有強大到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補救所有缺點。但有壹點可以肯定,他數學成績差絕不是讀書造成的。好在這樣的孩子喜歡讀書。不管上不上大學,都是聰明的,都能做出相應的成績。這樣看來,讀書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壹件幸運的事情。

那些從來不看或很少看課外書的學生,數學和理科都很差,而人文學科相對較好的學生,不叫“偏科”,實際上他們的人文學科也並不優秀。誰能看出壹個幾乎不看課外書的人,在文史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些孩子的情況和韓寒這樣的孩子很不壹樣。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閱讀都很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讓壹個孩子變聰明是多麽簡單的事情。讓他多讀書!書籍是壹根魔杖,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壹種魔力,促進孩子的智慧。愛讀書的孩子是被魔杖點亮的孩子。他是多麽幸運啊!

“好讀書”和“壞讀書”(1)

應該讓孩子覺得讀書是有趣的,除了好玩沒有別的目的。正是這種“沒有別的目的”才能讓孩子熱愛這項活動。

在兒童語言中,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和“壞”。我現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談孩子的課外閱讀中有哪些好的,值得提倡的;有什麽不好的,要註意避免。請允許我用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者稱為“好讀書”,把後者稱為“壞讀書”。

好的閱讀盡量使用書面語,不好的閱讀大量使用口語。

這壹點針對的是在孩子還不識字,大人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閱讀。

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盡量用通俗的口語說。這不是個好主意。正確的做法是壹開始就用標準的、詞匯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盡早接觸有情節、有文字的書籍。從妳給他買壹本有文字的書的那壹刻起,妳就應該把故事“讀”給孩子聽,而不是“講”給孩子聽。這壹點在《孩子讀書不難》這本書裏有詳細解釋,這裏就不贅述了。

好的閱讀要求快速閱讀,壞的閱讀要求慢速閱讀。

在課外閱讀中,壹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錯誤之壹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逐字逐句地讀。這是不對的。

衡量壹個人的閱讀能力有三個方面:理解、記憶、速度。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速度是閱讀能力的壹個很重要的方面。逐字讀的人閱讀能力最低,逐行讀也不錯,能做到“壹目十行”最好。壹目十行是壹個比喻,意思是人的閱讀已經達到了非常熟練和舒適的程度,視角廣,註意範圍大,壹目十行可以從壹行延伸到幾行。

閱讀壹定要達到半自動的水平,閱讀的內容可以整體把握和吸收,有利於理解和記憶。逐字逐句的閱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狀態的形成,感知到的閱讀材料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人的閱讀速度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主觀的,不可能通過某種訓練方法就能輕易獲得。速度取決於閱讀量,閱讀量是在“量”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孩子在這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壹個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閱讀速度會很快發展起來,而且由於他們讀書頭腦簡單,渴望知道背後的故事,他們的速度往往會超過同樣愛讀書的成年人。閱讀量相同的孩子閱讀速度大致相同。所以,不需要人為的做什麽來提高閱讀速度,只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了。

我女兒袁媛小學就看完了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壹共十四本,大概三四十本。我只給她買了壹套《屠龍記》,其余都是租的。當時的租金是每本書50美分壹天。她開始讀得很慢,不久她讀得越來越快。在每天上學的情況下,每本書只需要1-1.5元,也就是2-3天就看完了;節假日,每天看壹本書。我估計這個8歲的孩子,在讀壹本20萬字的小說,只需要四五個小時就能讀完。她的速度並不神奇。別的孩子讀了那麽多書,速度自然會達到那麽快。

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有壹些細節需要註意:

第壹,不要讓孩子小聲朗讀。

孩子在學校經常被要求低聲讀課文,這只是在讀課文,不屬於我們這裏說的課外閱讀範疇。課後讀書不要出聲。大聲朗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提高速度,是壹種不好的閱讀方法。

第二,不要讓孩子壹遇到生詞就去查字典。

孩子在前期閱讀的時候,壹定有很多生詞。不停地查字典是對閱讀的不斷打斷,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大作品,對自己的識字能力不自信,擔心自己能不能讀懂。父母應該鼓勵他們的孩子。如果有他們不認識的單詞也沒關系,只要他們能聽懂就好。如果有些生詞影響了妳的理解,或者是妳作品中的關鍵詞,妳可以問問妳的父母。這讓孩子在閱讀時感到非常方便和輕松。我見過壹些家長明明知道那個單詞,卻就是不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字典,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查字典能讓孩子更好的記住。這種做法毫無意義。事實是,大多數孩子在閱讀過程中不喜歡被任何事情打斷。有些孩子喜歡查字典,當然不要阻止他們。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們快樂順利地閱讀。

第三,如果可能的話,盡量租或者借書。

租或借書可以促進孩子盡快讀完壹本書。袁媛通過租借的方式閱讀全套金庸武俠小說。為了節省房租,她有意識地花時間閱讀它們。每本書最多可以借三天,假期每天壹本書。雖然多借幾天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1元左右的錢,她就可以看壹本書了。這種感覺讓她很興奮,不經意間促進了她快速閱讀的欲望。

好的閱讀取決於妳讀了多少,壞的閱讀取決於妳記住了多少。

很多家長總喜歡看孩子讀完壹本書“記得”多少。

壹位家長接受了別人的建議,同意讓他的孩子讀課外書。孩子壹讀完第壹部小說,家長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孩子復述故事,背熟其中的“優美段落”,要求孩子在寫作中使用小說中的壹些詞語和材料,甚至要求孩子寫壹篇評論。當孩子讀到第二本小說時,她責怪孩子忘記了第壹本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認為上壹本書是白讀了。父母根本就是在故意給孩子制造絆腳石。這反映了家長的兩個問題,壹是不懂讀書,二是太功利。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討厭讀書。

當孩子面對壹本書時,如果有人讓他背,他就會把註意力轉移到背上,把閱讀的興趣放在次要位置。壹旦孩子意識到讀完壹本書後有那麽多任務等著他,他就不會再想學習了。

破壞興趣就是扼殺閱讀。

應該讓孩子覺得讀書是有趣的,除了好玩沒有別的目的。正是這種“沒有別的目的”才能讓孩子熱愛這項活動。

孩子讀的多是童話和小說。只要孩子喜歡讀書,就說明他已經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了。他和書中的人物壹起經歷了各種事件,最終壹起迎來了結局。這本書在孩子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跡。孩子根本不需要背具體內容。即使他忘記了三個月前讀過的壹部小說的主角的名字,也不能說他白讀了。

“好閱讀”和“壞閱讀”(2)

至於背誦壹些作品中的“優美段落”,與學習語言沒有必然聯系。如果段子真的很美,感動了孩子,他自然會模仿並記住;如果“優美的段落”是家長選的,孩子不壹定承認它是優美的,所以背誦它是沒有意義的。閱讀是壹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語言也是。背別人的段子不代表妳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段子。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風格。與其背壹段孩子不喜歡的話,不如讓他們把這段時間花在多讀壹本書上。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小學課外閱讀幾乎都屬於“業余”階段,孩子看“熱鬧”就好。沒有這個階段,很難達到專家階段。家長和老師最好不要急著讓孩子看完壹本書就明白這個意思,體會那個感覺,記住多少東西。妳對孩子看電視打遊戲有多功利,就應該給他關於他讀書的言傳身教。

讀書的作用在於“熏陶”而非“承載”。妳可能看不到眼前的任何東西,但只要他讀的足夠多,那豐厚的背景遲早會出現在孩子身上。

其實,父母對孩子提出的不恰當的記憶和背誦要求越少,孩子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就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壹個人擁有的知識量也取決於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與書籍的精神交流是人們的壹種樂趣,而不是為了記憶,那麽大量的東西、真理和規律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

善讀文字,不善讀圖。

壹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整天都在學習,他給他們的錢大部分都用來買書了。壹套幾十本的書幾天就寫完了,但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差。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我問他孩子看什麽書,他說基本都是漫畫書——怪不得。

我跟這位家長說,看漫畫不叫讀書,漫畫不是書,漫畫只是書形式的電視。妳說妳的孩子壹直在讀書,其實他壹直在看電視。

目前社會處於壹個“讀圖”的時代。所謂“讀圖”,就是看漫畫、看電視或電腦等。,是壹種基於圖像的信息接收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沖擊了傳統閱讀。壹個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孩子生活在壹個信息匱乏的環境中。中學時碰到壹本書,他會如獲至寶般去讀,讀書的興趣可能就建立起來了。但是,壹個90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被各種信息刺激包圍著。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電視機前度過,他會對圖像更感興趣。圖像占據了他的輸入通道,錯過了建立閱讀單詞興趣的最佳時機,以後很難對閱讀產生興趣。

現在患“電視癮”的孩子太多了,和壹些家長的觀念有關。雖然有些家長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會喜歡讀書,但對孩子的早期閱讀並不在意,視之為可有可無。有人認為電視裏也有知識,讓孩子通過看電視學到更多;有人認為,孩子應該先看電視,才知道有多少字,知道多了再讀書;還有人認為,孩子只要完成作業,就應該自由地生活,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他們不知道這是錯過的機會,讓孩子錯過了壹個好習慣。這種損失大多會影響壹生。

“讀圖”代替不了“讀字”的作用。“讀字”之所以比“讀圖”好,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文字是壹種抽象的語言符號,可以刺激兒童語言中樞的發展,這個符號和兒童未來學習中使用的符號是壹樣的。他們接觸閱讀的機會要多得多,所以在課程學習中可以熟練自如地使用這個符號。這是壹個簡單的說法,“讀單詞”可以使壹個孩子變得聰明。

漫畫,電視,電腦都是用圖像吸引人的,尤其是電視。這種刺激信號不需要任何轉換和互動,孩子只需要坐在電視機前被動接受就可以了。當然,看電視也能讓孩子了解更多的東西,但它的“讀圖”模式和被動接受,與閱讀相比,對智力啟蒙的作用不大。如果學齡前兒童長時間看電視,他們的智力啟蒙就會受到損害。從小學開始,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低於那些經常學習的孩子。

而且習慣“讀圖”的孩子習慣被動接受,不習慣主動吸收,他在學習中往往表現出意誌力的缺失。臺灣省著名文化學者李敖以他壹貫的激烈口吻說“電視是大規模生產傻瓜的機器”。

孩子越早開始閱讀越好。讀書與識字無關,與年級無關。妳可以隨時開始。孩子最早的閱讀是聽父母講故事,從父母講故事到孩子自己閱讀,從看簡單的漫畫書到看文字作品,從簡單的童話到名著,等等。只要妳做到了,這些轉變就會自然而然的到來。

孩子天生喜歡讀書,那些表現出不喜歡讀書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在合適的時間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讀書環境。要麽妳在家很少買書;要麽是我買了書,懶得告訴孩子;要麽整天用電視哄孩子,總之孩子從小就與讀書隔絕。

其實“讀字”和“讀圖”並不完全對立,這兩種閱讀完全可以存在於孩子的生活中。女兒圓圓也很喜歡各種“讀圖”活動。她從小就壹直喜歡看動畫片,上大學的時候也經常看。書架裏有很多漫畫書,但這些並不影響她“讀單詞”的活動。她對“閱讀”的興趣早已穩定形成,她懂得根據輕重緩急,根據自己的需要分配閱讀時間和內容。

對於那些從小就把大部分課余時間用來看圖而不是看文字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閱讀還處於初級階段,閱讀帶來的壹系列智力成長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失落源於他早年的“讀詞”活動沒有及時出現——這是壹大遺憾。這樣的遺憾難道不應該歸咎於家長和老師,乃至整個社會對孩子讀書的輕視嗎?

另外提醒家長,要讓孩子讀原著,而不是“縮略版”或“濃縮版”。

“縮略版”是指大量刪節名著,將其變成文字、內容、語言相對簡單的改編版。我覺得這是把壹個新鮮的蘋果做成果脯的行為。至少我在書店看過《兒童版》《三國演義》等幾本書,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建議選擇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兒童原著。

“簡縮版”是指總字數不減少,但字數減少,每頁密排的那種書。這些書大部分可能來自壹些不知名的小出版商或盜版商。比如把紅樓夢做成壹本書。這樣的書可能只是方便攜帶,但是讀起來很累,讀起來感覺不好,容易讓孩子累;另外,可能錯別字比較多。因此,不要給孩子讀微型書。

每個人都喜歡“好事”,不喜歡“壞事”。孩子甚至分好壞。他們在如白紙般純凈的人生電影上留下什麽痕跡,必然關系到他們成長中成千上萬個細節的好壞。教育全在細節,每壹個看似很小的“好”和“壞”的細節,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閱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家長和老師要盡力給孩子提供“好的閱讀”,避免“壞的閱讀”,這也是妳對孩子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