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魏晉時期,那些名士爭相食用的五石散究竟有什麽用

魏晉時期,那些名士爭相食用的五石散究竟有什麽用

“五石散”也叫“寒石散”,從魏晉到隋唐,服者相尋,殺人如麻,是著名毒藥。服藥之後,全身燥熱,可以飲冰臥雪。服用後,會改進血象,面色紅潤,雙目有神(魏晉時代是個美男子井噴的時代和這也有關系,其實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應),胃口好,進食多,精神爽,補身壯陽且能使人產生壹種不可言喻的快感。

魏晉時代的名士,爭相服用“五石散”,樂此不疲,代表了壹種身份。吟詩清談,都要服藥飲酒。詩句中加上“行散”二字,正是表達了壹種高貴。

士人們服用五石散,在那個彌漫血腥味的歲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縱自我。

名士們,在那個朝不保夕的年代裏,始終以壹種高潔雅致的夢想,支撐著自己。他們寧願服藥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心沈沒。。。

五石散,是後人對那個時代的壹種遐想,是那個時代的無奈和時尚,更多的,是那些名士們心底極端痛苦壓抑的寫照。

五石散,換來的是壹時的迷幻和快樂。它的推崇者,玄學創始人、曹操的女婿何晏,亦沒有逃脫名士橫死的命運。

但是,曾使無數名士沈淪的五石散,並沒有隨之消亡,服食“五石散”的風氣,由魏晉至唐中期,名士們趨之若鶩,整整五六百年,未有間斷,且頗有發展,僅在《隋書經籍誌》中,就錄有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最早註明“宜冷食將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首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壹篇。

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諸病源候論》裏,引用晉代名醫皇甫謐之語:“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

張仲景發明此藥方的主要目的,本是用它來治療傷寒的(感冒傷風壹類的病,也就是古人說的風邪入侵,而不是指現代的傷寒癥)。因為此方藥性燥熱,對傷寒病人有壹些補益。

五石散在服用後,會產生的巨大內熱,需要壹整套極其細微而繁瑣的程序,將藥中的毒性和熱力發散出去,即所謂“散發”。

首先,壹定不能靜臥,必須走路,偷懶躺下,就性命不保。

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必須疾步行走到出壹身汗方好。

如果散發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壹起發出;

如果散發不當,則五毒攻心,後果不堪設想。即使不死,也將終身殘廢。

除了走路,飲食著裝上,也要格外註意。

服藥之後,全身發燒,之後變冷,癥狀頗象輕度的瘧疾。發冷時若吃熱的東西,或穿厚的衣物,那就是找死。

歷代醫書記載中,服五石散後,因人的皮膚不但燥熱,而且異常敏感,所以要穿薄而寬大、未漿洗的軟舊衣,不能穿厚實,或者未脫漿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熱和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

另外,服藥後還要用冷水浴來將藥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

“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凍出肺炎來,那是散發得好。。。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

但是有壹樣例外,壹定要喝熱酒,而且酒還要好、醇。

五石散對酒非常挑剔,不要說甲醇兌的酒,就是壹般的劣酒,它也會有激烈反映。

而且,服藥之後,不能不吃東西,壹定要大量進食,“食不厭多”。 

總之,吃五石散之後,壹定要散步、大量吃冷食、喝熱酒、穿薄衣、洗涼水澡。

當時的名士,服用此藥是有極大的風險和代價的,壹不小心,它就會要人命。

西晉的裴秀,便因服五石散後飲用冷酒而致命。

魏晉風度中,王猛“捫虱而談”之從容風範,不知是否也因服藥。。。

由於五石散本身的昂貴,以及調理的繁瑣,所以只流行於上流名士和貴族之中。但它風行的程度,不亞於清末的鴉片和現代的搖頭丸。

現代的醫學史著作壹般都認為五石散是由石鐘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組成但這5種藥都沒有明顯的毒性,服之亦不會產生古籍中所記載那樣大的毒害作用。據趙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以及其他壹些醫學家的考證:“其毒性在於《侯氏黑散方》中的“礬石”是“礜石”之誤。二者形近易混,古書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謂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孫氏痛其殺人,把礜石換成石硫黃,始以無毒之方傳世。”

魏晉人多脾氣暴躁,想來和服五石散不無關系。

王忱吃了藥再喝了酒以後,便假裝神誌有點不大清醒,當面屢犯桓溫名諱,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不以為忤,反為對方開解,這樣自己不會丟面子,還阻止了他繼續攻擊自己。

這從另壹面說明,在當時,那些服藥以後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極其無禮的舉動,通常是會被人諒解,甚至被推許為名士風範的。

呵呵,魏晉名士們的狂傲風範,很多是因為藥性,並非全都純出自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