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紀曉平 (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信息管理系 吉林長春 130117 )
王鳳華 (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 吉林長春 130117 )
摘 要歷史學家吳楓先生在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中國古典文獻學》壹書記載了吳先生文獻學術
成就,被譽為“中國文獻學研究的又壹力作[ 1 ] ”。文章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及吳楓先生的其它文獻學研究成果給予了
評述。
關鍵詞吳楓 古典文獻學 辭典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 - 6938 (2005) 06 - 0108 - 03
吳楓( 1926—2001) ,原名吳春城,遼寧省興城
市人,著名唐史學家、古文獻學家。吳楓先生1951
年畢業於原東北大學歷史系後留校任教, 1953年起
開始從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學和研究, 1955年編寫完
成了《隋唐五代史》,作為校內歷史系本科生、函授
生“中國古代史”課程的教材, 1958年由中華書局
正式出版。該書是新中國出版較早的大學歷史系
教科書,在20世紀50—60年代的歷史學界和高等
院校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吳楓先生也由此壹舉成
名,走進隋唐史研究領先地位的專家行列。
20世紀80年代以後,吳楓先生在繼續研究隋
唐五代史的同時,將更大的註意力轉向古典文獻學
方面。這是因為當代學術的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
文獻學的研究和建設提到重要位置,需要構築新的
框架體系,需要學科理論總結,需要對傳統觀念的
更新和突破。吳楓先生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以極大
的熱情投入了古典文獻學研究領域,成就卓著,成
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領軍人物之壹。
1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出版
“盛世修書”是中國歷史上的優良傳統。從解
放初期有關部門就組織許多專家學者整理校勘古
典文獻。進入80年代以後,古籍整理工作的規模
更為巨大,任務更為繁重。1982年經國家教育部批
準,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吳楓教授
出任所長。在此之前,吳楓先生就已承擔了大學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古典文獻學教學任務。他根據多
年的知識積累,撰寫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壹書,於
1982年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吳楓先生在該書的
《前言》中寫道:“1978年9月,因指導進修教師工
作需要,根據手邊現有資料,寫出壹份講授提要,向
青年教師介紹有關古文獻的知識。1980年,又先後
為東北師大圖書館學系、歷史系開設古典文獻學課
程,系統講授有關古文獻的源流、部類、數量、考釋、
註疏、版本、校勘與流通閱讀以及四部書、類書、叢
書、輯佚書等專題,於是,邊整理舊稿,邊補充搜集
若幹新資料,幾經修訂改寫,終於在年底完成了這
部書稿。”[ 2 ]吳楓先生的《中國古典文獻學》不僅是
壹部條理清晰,文字簡練的大學教科書,也成為當
時社會大眾讀者學習古典文獻的參考書,是文獻學
的奠基之作。
中國是壹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文獻典
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如何尋找、閱讀,進而研究
利用,繼承和總結豐富的文化遺產,是青年壹代難
以把握,又急於求解的方程。關於這方面的基本知
識書,解放前曾有鄭鶴聲、鄭鶴春兩先生所著《中國
文獻學概要》壹書,較有影響,但是,由於出版年代
久遠,新中國建立以後,壹般讀者難以找到。解放
後,又很少出版系統的文獻學著作。吳楓先生所著
108
200516
《中國古典文獻學》壹書,填補了新中國文獻學出版
的空白點,及時地滿足了當時社會讀者的需要,也
解決了大學文獻學課程的教材問題。在吳楓先生
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出版以後,陸續有幾種文獻學
出版物面世,而且各有長短,促使這個學科的園地
更為絢麗多彩。吳楓先生的書,自然是百花園裏的
壹朵奇葩。
誠然,吳楓先生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壹書並非
完美無缺,其中有的地方,在今天來看仍需要補充
和修訂。例如,關於現存古典文獻數量問題,解放
前,鄭鶴聲先生說,今日可讀之書,蓋亦不下40萬
卷。[ 3 ]解放後60年代初期,李詩先生在《談談我國
古籍》壹文中,估計我國現存古典文獻約有7、8萬
種。[ 4 ]吳楓先生說,我們根據壹些新資料,加以補
充,得知現存古典文獻不能少於8 萬種。他列舉
1959年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孫殿起編
《販書偶記》與《續編》,朱士嘉先生編的《中國地方
誌綜錄》以及除此而外的小說、戲曲、唱本、佛經、道
藏、譜牒、金石拓本等,說明目前我國現存古典文獻
約為8萬種的估計是可信的。然而,幾乎是與吳楓
先生同時,王樹偉先生在《我國古籍知多少》壹文中
說:“今存世的中文古籍,總數在20萬種以上。”並
說,待“將來編出全國古籍總目時,會發現這壹數字
仍是保守的。”[ 5 ]王先生的估計很有余地。伴隨人
們的不斷發現與總結,對中國古籍的數量估計會逐
漸接近實際。山東大學王紹曾先生編著的《清史稿
藝文誌拾遺》壹書,於200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增
補《清史稿藝文誌及其補編》以外的清代著作達
54880種,可以說是古典文獻數量的最新補充。如
果1981年王樹偉先生的統計在20萬種以上,那麽
增加《清史稿藝文誌拾遺》收錄的5萬余種,應該說
現存古籍可能在25萬種以上。[ 6 ]這個數字超過了
吳楓先生當年統計數量的兩倍。
2 主持《簡明中國古籍辭典》、《中華古文獻大辭
典》等多項文化工程
吳楓先生主編了《簡明中國古籍辭典》壹書,於
1987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該書簡明介紹現
存的中國古代主要典籍近5000種,內容包括文學、
史學、哲學、宗教、政治、法律、經濟、地理、民族、文
化藝術、教育、體育、醫學、農學、科學技術、語言文
字以及工具書等。其中側重文史及綜合參考類古
籍。這是壹部適合大學生、研究生、中學教師和社
會青年讀者的工具書。這部辭典從選目到解題,不
僅參考了前人的有關著述,而且也汲取了今人的研
究成果。每壹辭條都對作者、時代、著書緣起、成書
時間、主要內容、文獻特征、價值、影響以及版本流
傳等逐項解釋,尤其對各書的初刻本、善本、新版
本,力求標註,便於讀者檢索。這部古籍辭典充分
汲取了前人治目錄學的長處,克服古人的缺點,彌
補古人的不足之處,在許多方面具有超越前人的優
點。該書是東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內外30余名
專業人員集體的勞動成果,文字功底參差不齊實屬
自然。例如,“校點”,還是“點校”,用詞缺乏壹律,
所註新版也有疏漏。
然而,《簡明中國古籍辭典》的編輯和出版,為
《中華古文獻大辭典》的編輯工作積累了經驗。自
1983年3月,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不
久,便決定組織人力編寫《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這
是壹項浩大的文化工程,計劃分為文學、歷史、哲學、
政法、文教、地理、民族、科技、醫藥、綜合10個分卷
編輯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了《中華
古文獻大辭典·醫藥卷》, 1991年出版了《中華古文
獻大辭典·地理卷》, 1994年出版了《中華古文獻
大辭典·文學卷》。吳楓先生撰寫了《中華古文獻
大辭典總序》壹文,轉載於1994年8月6日《深圳
日報》,題目為《繁衍文化的壯舉》,表述了他主持
編輯這項巨大文化工程的豪情壯誌與宏偉藍圖。
吳楓先生主編的文化工程還有1992年南海出
版公司出版的《中華儒學通典》、1994年出版的《中
華道學通典》、1998年出版的《中華佛學通典》以及
200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吉林人民出版社
聯合出版的《十三經大辭典》。此外,他還主編《中
華思想寶庫》、《中華野史大博覽》、《中國歷史大辭
典·隋唐五代史卷》,著有《隋唐文獻集釋》等多種
大部頭的文獻學作品。正當先生躊躇滿誌、豐收在
望的時候,卻猝死於2001 年3 月22 日。終年75
歲。10卷本的《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還有壹多半沒
有面世,這是學界無法彌補的損失。
3 《吳楓學術文存》
吳楓先生是壹位學識淵博,勤奮努力,頗多建樹
的人。他的學術見解集中反映在中華書局2002年
11月出版的《吳楓學術文存》壹書中。該書為國家
109
2005. 6 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211工程重點項目“中外文明比較研究系列叢書”之
壹,收錄了吳楓教授平生所寫論文,內容涉及隋唐五
代史、古文獻學和歷史研究方法論等研究領域,基本
反映了作者的治學特色和學術成就。在全書45篇
論文中,有20余篇涉及歷史文獻學的系統論述。他
認為歷史文獻學工作是歷史研究中的基礎工程,直
接影響到歷史學研究的質量與水平。因此,史學工
作者要從歷史文獻工作入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對
文獻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運用的能力,以期達到最
佳的研究效果。凡有成就的史學家都在這壹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指出,歷史文獻學在新中國
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 7 ]改變了以往被人們認為是歷
史學研究的副產品狀態,逐步成為壹門新興的學
科。吳楓先生總結了新中國40年來文獻學所取得
的巨大成就,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貢獻。同時,他也
提出學科建設的迫切任務,希望新壹代學人繼續努
力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出更大的成績。
吳楓先生作為老壹代文獻學的巨擘,在學科建
設方面開拓了道路,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
們在贊嘆吳楓先生留下總計約3000余萬字的巨大
學術文存的同時更應該學習他的學術態度和治學
精神,為文獻學建設做出不懈的努力。
2006年3月22日,是吳楓先生辭世5周年紀
念日,謹以此文略表哀思。
參考文獻
[ 1 ]王余光等. 中國文獻學理論百年概述[ J ]. 圖書
與情報, 1999, (3) : 13.
[ 2 ]吳楓. 古典文獻學[M ]. 濟南:齊魯書社, 1982.
[ 3 ]鄭鶴聲,鄭鶴春. 中國文獻學概要[M ].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5.
[ 4 ]李詩. 談談我國古籍[N ]. 文匯報, 1961 - 01 -
01.
[ 5 ]王樹偉. 我國古籍知多少[ J ]. 百科知識, 1981,
(12).
[ 6 ]紀曉平. 四庫文化工程與古籍數量問題[ J ]. 周
書館雜誌, 2001, (11).
[ 7 ]吳楓. 吳楓學術文存[M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收稿日期: 2005 - 03 - 04;責任編輯:黨燕妮
(上接第84頁)占當年關鍵詞總數的13. 43%。隨
後的2001 年和2002 年,“檢索”頻次持續減少,
2002年頻次最低,僅出現了362次,占當年關鍵詞
總數的7. 94%。2003年有所增加,達538次,其中
“檢索方法、技術”的頻次明顯上升,“檢索功能”的
頻次也有較大增加。改進檢索方法和技術、增強檢
索功能逐漸成為情報界關註的熱點。
3. 3 “情報方法”頻次分析
從1999年到2003年,“情報方法”的頻次幾乎
是逐年上升。1999年頻次僅為50次, 2000年壹躍
為151次, 2001年繼續增加到183次, 2002年則下
降為156次, 2003年增幅最大,為34. 73% ,***出現
了239次。從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是“文獻計量”的
頻次大幅度增加,其原因在於隨著網絡的普及,網
絡技術逐漸深入整個情報學科,文獻計量獲得了新
的發展,出現了“信息計量學”和“網絡計量學”等
新的內容。2003年“網絡計量學”***出現了22次,
具有較猛的發展勢頭。
3. 4 “競爭情報”頻次分析
在統計中,“競爭情報”歸到了“情報學”下,由
於它是情報學的壹個重要分支,因此有必要重點分
析壹下。從總體上來看, 1999年到2003年“競爭情
報”的出現頻次呈上升的趨勢,特別是2003年,出
現了58次。按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競爭情報”將
成為情報領域重要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 1 ]周曉英. 情報學概論[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 1998.
[ 2 ]王欣,孟連生. 互聯網上3種中文期刊全文數據
庫比較研究[ J ]. 圖書情報工作, 2002, (6).
[ 3 ]楊祖國,李秋實. 中國情報學期刊論文篇名詞統
計與分析[ J ]. 情報科學, 2000, 18, (9).
[ 4 ]安秀芬等. 期刊工作文獻計量學學術論文的關
鍵詞分析[ J ].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2, 13,
(6).
收稿日期: 2005 - 01 - 09;責任編輯:陳笑悅
110
歷史學家吳楓的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