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隨筆?

隨筆?

文/丹水泉

法家思想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的奴隸制已經開始瓦解,正處於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大歷史變革時期。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使了奴隸經濟的解體。隨著上層建築、生產力和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法治”思想逐漸形成。他們主張打破傳統的“禮治”,反對石清世祿的奴隸制等級特權制度。

分封諸侯國在建立自己國家的同時,都公開發言,改革創新,提高綜合實力。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成功實施,法家思想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但隨著劉漢朝的全國統壹,為了提倡修身養性和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武帝之外的君王仍然更傾向於推行儒家思想,所以法家的影響在逐漸減弱。但就西方而言,基本上是依法治國,壹切以法律為基礎,然後講究道德。在中國,2000多年來,儒家思想是以德為本,然後重視法。所以從現代社會的發展來看,法家統治下的社會秩序可能比儒家更理想。

法家的代表人物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商鞅、沈不海、沈導,其中韓非子的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總的來說,法家思想有三個基本理論。首先是“喜善害惡”的人性觀。法家思想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喜歡好的東西,討厭壞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別人有好的行為,就要獎勵他們;為了避免其他人的不良行為,我們必須給他壹些懲罰。獎懲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合適的方法。比如商人壹般都是有利可圖的,所以我們會給他們提供好的政策或者為他們準備寬松的環境,商人就會在這裏追求利潤。同時商人也有很多不好的行為,所以我們制定了各種法律,讓他知道如果他違法了,他會受到懲罰。這些懲罰和規定使商人作惡,所以不敢做害人的事,只好做好事來追求利益。“善惡”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的,所以制定法律的關鍵是區分賞罰。

很多年前,我在街上看到壹本叫《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的書。我買了看了。那是壹本很薄的小冊子,我大概壹個小時就看完了。這本書講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原則。總結起來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四個字——賞罰分明。如果我們獎勵了該獎勵的,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因為如果我們被獎勵了,我們就可以得到利益,這可能會成為以後很好的示範;我們應該懲罰應該被懲罰的行為。如果不加以懲罰,這種行為會不斷擴大,最終導致爆發。所以領導壹定要明確獎懲。這裏有個故事很有趣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從前有壹個蘇格蘭漁夫,每天在湖上抓魚,晚上清理木板,坐在船頭,壹邊喝酒壹邊欣賞月光。蘇格蘭人釀造壹流的威士忌,酒很好喝,月光也很美,所以漁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覺非常好。壹天晚上,他坐在船頭邊喝酒邊欣賞月光。突然,壹條蛇從水中出現,嘴裏叼著壹只青蛙。眼看青蛙就要成為蛇的美餐,青蛙請求漁夫救救他。漁夫滿懷同情,和蛇討價還價,說:“蛇,妳為什麽要抓這只青蛙?”多可憐啊,隨它去吧。"蛇說,"真奇怪,我好不容易抓到壹只青蛙想吃,妳卻叫我放了它。如果我放手,我會得到什麽好處?漁夫左看右看,什麽也沒看見,於是他說:“放了青蛙,我給妳買杯威士忌。””蛇嘀咕道,“威士忌是什麽?不管他是誰,反正下面還有很多青蛙。讓他先走,先喝妳的威士忌,看看味道好不好。”於是蛇放走了青蛙,然後張著嘴等威士忌。這個漁夫非常值得信任。他拿起壹小杯威士忌,倒進了蛇的嘴裏。秋天的季節,蛇的直腸是直的,壹杯威士忌讓它覺得很溫暖,於是它又沈入水下。漁夫覺得今天做了壹件好事,對自己比較滿意,就繼續坐在船頭,壹邊喝酒壹邊欣賞月光。但是過了壹會兒,蛇又上來了,嘴裏叼著壹只青蛙。蛇對漁夫說:“來,來,我想喝威士忌。“漁夫臉色很難看:剛才沒有說清楚遊戲規則,也沒有說只有壹個杯子。如果蛇不停地抓青蛙,他該怎麽辦?但是沒有辦法。先救眼前的青蛙吧。於是漁夫對蛇說:“好吧,放了青蛙,我再給妳買壹杯威士忌。”蛇放開青蛙,喝了第二杯威士忌。這時候漁夫坐在船頭上想,媽的,如果今晚這條蛇來了又走了,我豈不是把我的威士忌都給它了?當他正在考慮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這壹次,不是壹條蛇,而是六七條。每條蛇嘴裏都叼著壹只青蛙,因為蛇在水裏跑來跑去,說:“抓壹只青蛙。上面有個傻子。每抓到壹只青蛙,就可以喝壹杯威士忌!“這條蛇喜歡抓青蛙還是喝威士忌?當然,他喜歡喝威士忌,因為他知道如果他抓到壹只青蛙,他就會得到威士忌,所以他不斷重復抓青蛙的行為。

如果我們是領導,下屬來幫我們擦鞋,也就是奉承,我們會覺得很舒服,然後拍拍他的肩膀兩下,說“好,好”。由此,他可能每天都會來,每天都會誇妳幾句。妳開心,他也會開心。這樣下去,這個領導就危險了,因為以後妳身邊都是拍馬屁的人。那些不擅長這次旅行的人都會離開妳。所以,有什麽樣的領導,就會有什麽樣的下屬。而且,妳手裏握著生殺大權。如果獎勵了不該獎勵的人,懲罰了不該懲罰的人,這種行為推而廣之就會非常危險。可見,法家思想非常註重實效。“好利壞利”就是賞罰分明。對於有不良行為的人,作惡的人,要設置相應的懲罰制度,勸阻人們去做,引導他們繼續往好的方向發展。

其次,是“違法過去,不遵現在”的歷史觀。也就是說,要關註現實,不要盲目借鑒過去。因為環境變了,所以要著眼現實,與時俱進。比如現在社會普遍認為死刑是錯誤的,抹殺了人權和人性。但是,新加坡有死刑,也有鞭刑。鞭笞下去,肯定是生的。所以很多人批評新加坡的鞭刑不人道,但新加坡認為這是自己國家的客觀現實,對自己有利就要做。所以法家最實際。只要他們能阻止那些不良行為的發生,壹些過激的手段還是應該用的。違法成本越高,嘗試法律的人就越少。沒有必要以歷史或其他國家的做法為標準。

第三,倡導“重實力”的民族觀。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倡導者強調要加強國家的統治力量。他們制定了各種法律和稅收制度,使國家逐漸強大起來。所以他們壹般都強調國家要有自己的實力,否則很多事情都很難完成。以軍之所以能對抗中東所有國家,根本就是“實力”。要有法律,要壯大自己的力量。在東南亞,除了越南,十幾個國家的戰鬥機總數就是新加坡的戰鬥機數量。也就是說,新加坡這個國家雖然只有小小的600平方公裏,但是作戰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如果開戰,新加坡有絕對的空中優勢,軍事基地不在國內,分別駐紮在美國、法國、文萊和澳大利亞。因此,只要戰爭開始,這些戰鬥機就會飛回來,從而產生壹種威懾,這就是“李尚”的表現。如果妳沒有壹定的實力,別人也不會把妳當回事,這當然不行。

當然,法家的思想也有正反兩方面的。我們要善於從積極的方面得到啟發,也要把不當的作為消極的教訓。概括起來,它對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啟示有四個方面:

首先,我們應該強調法治精神。企業價值觀是開拓、創新、誠信經營、信用第壹、強調企業精神、爭創第壹。這些就是所謂的法治精神,即凡事都要有法可依。

第二,要強調惡性管理。需要嚴格的管理制度,嚴厲的處罰,嚴格的執法。新加坡就是這樣壹個國家,對惡性管理的要求相當嚴格。如果妳在新加坡的大街上被抓到亂扔垃圾,除了被罰款,星期天妳還要花兩個小時在公園裏掃地,而且必須穿上勞改服。這是壹件可恥的事情。第二次扔,被抓到就掃兩天。如果妳願意每天掃地,扔垃圾就好了。可見新加坡已經形成了非常嚴密的體系。其實這也有其不人道的壹面,但新加坡政府認為這樣更有效,有利於嚴格執法。有壹次,壹個美國人在新加坡犯罪,毀壞了很多公共財產。結果他被判鞭刑,也就是帶皮鞭刑。當時美國輿論就開始大做文章,說新加坡的規定不符合人性。美國總統克林頓也打電話給當時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詢問他是否可以免於鞭刑。吳作棟的回答是:“不,這是法院的決定。如有異議,可再次申訴。”結果上訴後,首席大法官最終裁定,鞭刑減二。但還是要落實。

第三,要強調功績獎勵。用人制度要擇優錄用,揚長避短,兼收並蓄,註重實踐。這是壹個關鍵點。有功德就封官。法家很註重賞功。只要妳有可取之處,就會被重用,很少考慮其他因素,有時會導致壹邊倒。

第四,要強調企業家精神。在註重務實、誠信、審慎的同時,還要有開拓、創新、冒險精神。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法家也有其負面的教訓,比如對他人不夠尊重,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夠肯定和維護,不能平等待人,對人不夠善良和關愛。此外,法家主張輕罪和重罪都要並罰,這對法律是不公平的,既浪費管理資源,也不能以法服人。儒家是最反法家的,認為法家只會用強硬的手段讓人民屈從於它制定的規則,而民生問題不會得到實質性的改善。但是,壹個國家當然不可能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在建立法制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仁義道德,是比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