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míng
2 英文參考EXHN14 [中國針灸學詞典]
yìmí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HN1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翳明為經外奇穴名(yìmíng?EXHN14)[1][2]。出《中華醫學雜誌》。在項部,當翳風後1寸[1]。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近視,遠視,夜盲,雀目,早期白內障,內耳性眩暈,視神經萎縮,青光眼,失眠,健忘,癔癥,腮腺炎,精神分裂癥,心悸,高血壓等。
4 拼音
yì míng
5 代號EXHN14
6 出處《中華醫學雜誌》(1956,6:535):在耳垂後的高骨下方,與耳垂平行,按之有酸痛感,約距天牖穴壹寸。
7 翳明穴的定位標準定位:翳明穴在項部,當翳風後1寸[1][3]。
翳明穴位於頸部,翳風後1寸[2]。
翳明穴位於翳風穴後1寸處[4]。
經外奇穴——翳明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翳明穴的位置
8 翳明穴取穴方法正坐位,頭略前傾。在項部翳風穴後1寸。
正坐位,頭略前傾,於乳突後下方處取穴[5]。
快速取穴:將耳垂向後按,正對耳垂邊緣凹陷處,向後1橫指處即是翳明穴[6]。
9 翳明穴穴位解剖翳明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頭夾肌和頭最長肌。分布有下頜神經的頜神經,舌下神經和面神經鼓索的神經纖維及舌動脈的分支舌深動脈,舌靜脈的屬支舌深靜脈。
9.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頭夾肌[3]。
9.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分布,深層有副神經、頸神經後支和耳後動脈分布;再深層有迷走神經幹、副神經幹和頸內動、靜脈經過[3]。
布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後動、靜脈分支,深部在頸內動、靜脈網(有迷走神經、交感幹的頸上神經節)[4]。
10 翳明穴的功效與作用翳明穴有明目聰耳,寧心安神的作用。
11 翳明穴主治病證翳明穴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近視,遠視,夜盲,雀目,早期白內障,內耳性眩暈,視神經萎縮,青光眼,失眠,健忘,癔癥,腮腺炎,精神分裂癥,心悸,高血壓等。
翳明穴主治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眠[3]。
翳明穴主治夜盲,近視,遠視,白內障;以及內耳性眩暈,視神經萎縮,青光眼,失眠,精神分裂癥等[4]。
翳明穴主治近視、遠視、夜盲、頭痛、耳鳴、眩暈、失眠、白內障、青光眼、視神經萎縮、腮腺炎、精神病等[2]。
神誌病:失眠,健忘,癔癥[5]。
心病:心悸,高血壓[5]。
眼病:視物模糊,目翳,雀目,青盲[5]。
其他病:頭痛,眩暈,耳鳴[5]。
12 刺灸法 12.1 刺法直刺0.5~1寸[3][5],局部有酸脹感[5],可放散至半側頭部[5]。
壹般直刺1.0~1.5寸[2][4]。
註意:翳明穴深層有延髓、脊髓,故不宜向後正中線方向針刺過深[5]。
12.2 灸法可灸[5][3]。
13 翳明穴的配伍翳明穴配承泣、魚腰、絲竹空、睛明、攢竹、風池,治近視[5]。
翳明穴配耳門、中渚、外關、聽會,治耳聾耳鳴[5]。
翳明穴配四瀆、風池、啞門、內關、太沖,治內耳性眩暈[5]。
翳明穴配印堂、內關、三陰交,治失眠[5]。
14 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