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公文制作、印刷過程的校(jiao)對、審核文字錯誤、異同的基本方法。
壹、所謂對校法,就是指用同壹部書的各種不同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陳垣在其《校勘學釋例》中說:“對校者,即以同書之祖本與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註於其旁。”對校法的“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
對校法也稱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廣泛搜集同壹書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礎上,從中選擇壹個錯誤較少的版本作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進行校勘的方法。
對校法的主旨在校異同,而不是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主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故凡校壹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後再用其他校法。
對校法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點校:將原稿放在校樣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後看校樣,逐字逐句進行校對。
平行點校:將原稿折疊後,覆在校樣需校對的文字或圖表上進行點校。
折校:把校樣放在桌子上,再將壹頁原稿夾在兩手的手指間壓在校樣上,並把原稿上的字句對準校樣相應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進行校對。
讀校:兩人以上合作的校對方法,即壹人朗讀原稿,另壹人(或兩人)對照校樣並改正校樣上的錯誤。
另外再提醒壹下:實際工作中,翻印文件、資料通常會用點校法多壹些。
而日常的公文制作,主要是用讀校法、折校法多壹些。折校法可以避免壹個人的“慣性思維”看同壹篇文字往往會因為此前已經有深刻印象的容易產生聯想性跳躍,造成校對過程的錯漏。折校技術
折校:校對術語。亦稱“比校”。將原稿放在桌上,校樣夾在兩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逐行折與原稿相對應進行校對的方法稱為折校。如原稿比較復雜,或改動較亂,可將校樣上下移動來對應。校到校樣的—行末尾時,可用拇指和中指向前推移校樣(不必離開原稿)。改正校樣的錯誤時,左手持校樣,右手執筆改正錯誤。
優點:折校速度較快,不易漏字。
缺點:校對人員視覺重點往往原稿與校樣之間移動,當視覺重點與原稿上時,校樣上的錯漏就發現不了,被遺留到下壹校次或新書中。
點校技術
點校:原稿放在左邊,校樣放在右邊。先看原稿,後對校樣。左手食指指著原稿上要校對的文字,右手執筆,順著校樣上相應的字句移動,遇到打錯(或排錯)的地方。隨時用校對符號或文字在校樣上批註。特別要註意按照原稿逐字、逐句、逐個標點地校對,看、念、想結合進行。眼睛要在每個字、每個符號上停留壹下,不要壹滑而過,同時有節奏地默讀文句,並使腦子作出反映。切忌讀書看報式校對。適用於改動較大的原稿,或者原稿與校樣橫豎不壹。
優點:默讀校樣速度比讀原稿速度稍慢,如果有錯誤較容易發現,以保證不漏校誤校。
平行點校技術
平行點校:將原稿折疊後,覆在校樣需校對的文字或圖表上進行點校。 讀校技術
讀校,就是兩人合作,壹個人朗讀原稿文字,另壹個人看著校樣進行核對改正。讀稿人口齒要清晰,校對人要避免跳行漏行。適用於原稿抄寫比較清楚、內容比較淺顯、格式不太復雜的稿件。
通讀檢查技術
通讀檢查:又稱終校,是在“ 三校” 的基礎上,脫離原稿通讀清樣, 以求最後查錯、補漏的做法。“ 通讀” 不再依照原稿逐字逐句校對,而是離開原稿對清樣進行閱讀。 通讀具有全局性和統壹性的特點,在前三校的基礎上要求更嚴格、細致,因此在通讀時速度要慢壹點,要留有壹定的思考時間, 這樣, 壹般在原稿中有錯或在前幾次校對時不易發現的問題,在通讀時可以校出來。
缺點:它的校對速度同讀校法壹樣快,但易產生別字和標符格式錯誤。 編校合壹
編校合壹:即編輯加工與校對由編輯壹個人獨立完成,編輯對校對過程及時間的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如何編輯加工與校對。
優點:編校合壹有利於發揮編輯的專業知識優勢;編校合壹有利於完善原稿,提高出版物質量;編校合壹有利於編輯不斷豐富感官刺激,積累編輯經驗。
缺點:1.思維定勢,熟能生錯;2. 角色差異導致校對留錯增加;3. 個體知識局限,校是非的難度增大。
編校分流
編校分流即是指在出版生產逐漸形成規模時編輯與校對也隨之走向了分工,它是出版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出版生產集約化的表現,是歷史的進步。 編校分流,促進了校對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校對管理的完善,也造就了現代校對人才。現代校對的點校法、折校法、核紅、整理以及校對軟件的應用等校對技術,都是對古代校讎技術的發展;現代校對管理的三校壹讀、集體交叉與責任校對結合、校對主體多元化與專業化結合、人校機校結合、校對質疑編輯排疑以及定額管理和質量量化管理等等壹系列制度,更是古代校讎所不曾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