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又叫坤草、茺蔚,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因其是婦科常用之藥,善治婦人之病,故以“益母”為名;而坤草的“坤”字,在易經中則代表陰,也是指女性而言。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常於夏季花期采收,割取全草,曬幹後入藥。可生用或熬膏用。
壹、益母草的功效:
益母草味辛、苦,微寒。歸心、肝、膀胱經。功效能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被譽為“胎前產後之要藥”。
常用於 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不盡,水腫尿少,瘡瘍腫毒 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
《新修本草》:“搗茺蔚莖敷疔腫。服汁使疔腫毒內消。又下子死腹中,主產後血脹悶。諸雜毒腫,丹遊等腫。”
《本草綱目》:“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玉楸藥解》:“益母草調經行血,治壹切血證,破瘀掃腐,下死胎,摧胞衣,病醫各色瘡瘍。女子良藥。”
《本草備要》:“消水行血,祛瘀生新,調經解毒。治血風血運,血痛血淋,胎漏產難,崩中帶下。為經產良藥,消疔腫乳癰,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
二、益母草的配伍應用:
1.用於婦女血脈瘀阻所致的月經不調、行經不暢、小腹脹痛、經閉、及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等證。益母草辛開苦泄,能活血祛瘀以通經,為婦科經產要藥。可單味熬膏服用,亦常與當歸補血湯、四物湯、逍遙散等養血調經諸方合用,可互增療效。現以有益母草浸膏、膠囊、顆粒等加工成品,應用更為方便。
治婦人氣血兩虛,體弱無力,月經不調,可以益母草配伍於八珍湯中,即 八珍益母丸 。***奏補益氣血、養血調經之效,可謂相得益彰。
若用於瘀血引起的月經不調,則常配伍紅花、丹參等活血祛瘀之藥。
若用於產後虛寒,還可用益母草與生化湯合用,可促進恢復。
2.用於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等證。益母草能活血祛瘀,治損傷瘀痛,可與其他活血化瘀藥配伍。
3.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益母草還有利尿消腫作用,但用量需較大才行。可單味煎服,亦常與白茅根、澤蘭等藥配伍。
朱良春治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腹壁青筋顯露,在辯證論治前提下,恒以大劑量益母草煎湯帶水煎藥,常可減緩脹勢,消退水腫;治急、慢性腎炎浮腫,於辯證方中,加入益母草,可增強療效;若治體虛浮腫,還常以益母草配伍黃芪,可益氣扶正、化瘀利濕。
4.用於瘡癰腫毒,皮膚瘙癢。益母草能清熱解毒,消風止癢。治慢性頑固性皮膚病瘙癢,久治不愈者,可以“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立論,常以四物湯為主方,再配伍益母草、紫草、紅花、白鮮皮、白蒺藜、徐長卿等藥。
5.用於高血壓、冠心病的治療。現代研究證實,益母草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有很好療效。常配伍天麻、鉤藤、石決明、黃芩、牛膝等,即 天麻鉤藤飲 。其中牛膝與益母草配伍,活血和血,降逆下行,可使肝木柔順,肝陽得斂,可謂相得益彰。
朱良春治產後高血壓,常以益母草配伍杜仲、桑寄生、甘草等,名曰 益母降壓湯 。若頭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鉤藤、生牡蠣;若陰傷明顯者,加女貞子、石斛、生地。
益母草治療冠心病,亦取其活血祛瘀、利水消腫、平肝降壓之功,凡冠心病兼見以上諸證時,可酌情配伍應用。
三、益母草的用法用量:
益母草常入煎劑,也可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十余克至幾十克以上;若取其利水消腫速效之功,用量可更多壹些。外用適量,常取鮮品搗爛外敷。
四、益母草的應用註意:
益母草性善活血通利,故 孕婦慎用 。
汪昂言:“辛散之藥,瞳子散大者忌用。”
~
附藥:茺蔚子的功效與應用
茺蔚子為益母草的果實,又名小胡麻、三角故麻。 其活血調經之功與益母草相似,又能涼肝明目 ,適用於肝熱頭痛、目赤腫痛等證,常配伍決明子、菊花、桑葉等藥。若目昏暗而有翳膜者,還常配伍枸杞子、生地等滋補肝腎之藥。
常用量十余克。 瞳孔散大、血虛無瘀者慎用 。
汪昂言:“益母子主治略同,調經益精,明目活血,順氣逐風,行中有補。治心煩頭痛,胎產崩漏。”
李時珍言:“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若治瘡腫胎產,消水行血,則宜並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為良。蓋根莖花葉專於行,子則行中有補也。”
~
——中醫實戰筆記20.8.28傍晚
#中醫實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