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歷朝歷代的飲食風格是什麽樣的?

我國歷朝歷代的飲食風格是什麽樣的?

“餐具”顧名思義就是日常用餐時的工具,雖然現在依然有很多民族習慣用手抓食,但如果沒有盛裝食物的各類器皿,想必也無法完成正常用餐流程。可以說餐具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中的重要裏程碑,也是區分野蠻與文明的壹個關鍵標誌。

在遙遠的原始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較低,而且人類文明尚處於萌芽階段。所以原始人壹直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在這種前提下用手抓食就較為普遍。在當時社會餐具只是壹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據考古研究發現,“陶器”大約出現於壹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洞穴內。也就是說在長達二三百萬年的原始公社時期,食物壹直都處於無處安放的尷尬境地。這其實也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因為原始人僅能依靠采集、狩獵、漁獵生存。

雖然他們也產生了儲存食物的習慣,但基本上都是隨意堆砌於山洞之中。肚子餓了的時候可以直接吃野果或生食獸肉,從這壹點可以看出在沒有餐具的時代,人們的飲食方式只能是現吃現拿,並且每次用餐之時都會用手抓取。

或許很多人認為這種用餐方式特別野蠻,而且經常吃生食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但如果就事論事去分析這種現象,可以發現在生產力極為低下,以及物質資源特別匱乏的時代。能夠找到可以果腹的食物,就應該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了。

相信大家只要沿著古代餐具發展的趨勢,就會發現餐具誕生其實也符合自然規律。當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陶器之後,雖然並沒有改變以手抓食的飲食現象。但是卻為接下來的湯匙、筷子問世埋下了重要伏筆。

古代飲食文化載體“餐具”

筆者認為古代飲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其實經歷了壹個非常漫長的演化歷程。但卻可以非常肯定的說餐具誕生,絕對是壹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僅,促進了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同時也讓人類從蒙昧向文明邁進了壹大步。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古代餐具演變歷史,在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與變化之後,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以及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不僅顛覆了以往的飲食結構,同時也改變了古代人的飲食方式,從野蠻到文明有的時候只差壹個餐具。

古代餐具從問世起,就壹直隨著時間以及民族文化不斷演變,而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的單壹、簡陋可以盛裝食物的陶土器皿,逐漸向種類多樣、外觀精致的品質化發展,這個過程足足走過了大約壹萬年的時間。

筆者認為餐具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逐漸向品質化發展,其實都在證明人類社會正在向文明進發,而且也預示著生產力也在不斷提升。可以說當餐具從盛裝食物的工具,變成壹件熠熠生輝的藝術品時,人類社會也就此進入了文明時代。

壹、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1.餐具出現前後的飲食對比

原始社會初期由於並沒有飲食規律,或者說只能靠天吃飯所以並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飲食文化或比較正規的飲食方式。人們只是隨手取來食物放入口中,這種飲食形式其實與靈長類動物並沒有太大區別。

因此餐具是否出現仿佛都沒有任何影響,當然處於這個階段的原始人,也並沒有制造餐具的思維或行動力。筆者認為此時正是各種文化及文明的荒蠻時期,亦或是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也不能過去強求用餐文明。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飲食文化”真正的萌芽期應該是在學會使用火之時。至此人類終於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從此由生食進入熟食階段。在這種契機的促進之下,餐具才逐漸出現而飲食文化也開始萌芽。

從歷史分期上來看,這個階段應該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此時已經出現了大量的飲食陶器,現在社會上比較常見的杯、碗、壺都已經出現。只不過在當時被稱為缽碗、觥、簋、壺等,可以說陶器出現也預示著文明降臨。

2.新石器時代的飲食風格

但從飲食角度來看,基本上遵循了采摘野果、蔬菜以及狩獵野獸的規律。雖然餐具在此時已經出現並趨於成熟,並且人們也已經吃上了烤熟的食物。但因為沒有任何烹飪技巧和調味品,所以在飲食方面相對而言也比較單調。

樹上結的、地上長的、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各種各樣的食物都被裝入餐具。相比較於原始社會初期在食物方面,不僅變得十分豐富而且也可以吃飽肚子。只不過依然處於“食不知味”的初級階段而已。

3.餐具發展與變革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以及人類文明不斷向更加成熟的方向發展,陶器餐具的樣式也逐漸豐富化,杯子方面出現了角、尊、爵、高足杯,而盛裝食物的餐具則有盤、皿等。這些用陶土、泥沙制作的餐具,雖然看起來比較簡陋但卻可以滿足,古代人對餐具的要求或需求。

比陶器更加先進的木質、骨質餐具,大約誕生於河姆渡時期。木碗、骨質餐勺、叉子開始登上人們的餐桌,並參與到古代飲食文化發展之中。但這些餐具只能供給部落酋長,從從總體上來看大部分族民,依然以陶土質地的餐具為主。

如果從飲食與烹飪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依然以采集、漁獵、狩獵為主。所以能夠獲得的食物,也依然是野果、野菜、野獸肉、魚類等。但由於可供食用的鹽分已經出現,所以此時的飲食更加有滋有味。

4.筷子問世於8000年前

(1)由“梜”至“箸”

筷子在古代社會被稱為“箸”,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壹雙筷子,大約出現在距今8000多年前。從這個角度來看筷子問世,應該比餐具至少晚了2000多年,但這完全不影響人們對飲食文化的探索。

先秦時期是壹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時期不僅完成了禮儀制定,而且人們與都以禮待人並將其引申至,飲食文化與餐具發展之中。筷子就是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壹種十分重要的餐具之壹,可以說是筷子改變了古人飲食習慣。

雖然在戰國時期餐叉也十分流行,但壹種被稱為“梜”的餐具,已經逐漸風靡於大街小巷。無論是上層社會中的達官貴人,還是生活於田園市井中的黎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開始用“梜”用餐,而“梜”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筷子。

這壹點其實可以從壹些古籍中得到證實,《禮記·曲禮上》中曾有“羹之有菜者用梜”。大意為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已經開始用筷子夾菜。漢代時“梜”又被稱為“箸”,《禮記》中有雲:“梜,猶箸也”。

(2)春秋戰國飲食文化

相比較於原始社會時期春秋戰國,不僅在生產力方面有進壹步提升,而且植物種類也進壹步擴大化。權貴階層的餐桌上基本上擺滿了肉食,而老百姓家的小餐桌上也不甘落後。

由於人們已經學會了飼養“六畜”,所以雞鴨鵝夠變成了家常便飯。大羹、和羹、铏羹等羹類食物,和蜃肉、豚拍、脾析等,都端上了各家各戶的餐桌。

此時的餐具不僅有陶器、木器等,青銅、鐵質餐具開始隆重登場,銅、玉、骨、象牙等材質的餐具,仿佛如雨後春筍壹般飛入各家各戶。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壹時期的餐具文化,或者說飲食文化已經達到了壹個高峰階段,而這個飲食文化高峰的基礎就是“鐘鳴鼎食”。

5.“鐘鳴鼎食”古代飲食小高峰

“鐘鳴鼎食”被記錄於《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裏擊鐘”。“郅氏鼎食”其實就是指,西周時期人們以食鼎作為餐具。當然,食鼎壹般都是體量較小的鼎,大小類似於現代社會中的火鍋。

《滕王閣序》中也曾有:“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這裏其實是描寫盛大的宴會場面。人們在面對“鐘鳴鼎食”之時,觥籌交錯好壹派熱鬧景象。而“鐘鳴鼎食”的實際寓意,則是指西周時期的壹種飲食文化。

“鼎”是西周時期的壹種祭祀用品,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很多體型較小的鼎,逐漸變成了西周人餐桌上的餐具。人們用其調羹、煮菜亦或吃“古董鍋”,不僅可以體現出西周時期的餐具發展,同時也能夠彰顯出當時的飲食特色。

6.青銅器餐具

由於青銅器冶煉技術得到成功發展,所以在這個歷史階段青銅器餐具,不僅成為了權貴階層的座上賓,而且也逐漸走入每壹個老百姓家庭。可以說青銅器再壹次證明了,古代社會正在不斷向前發展。

可以負責任的說青銅冶鑄技術,在商周時期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壹時間青銅器在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做出了無法替代的重要貢獻。青銅飲食器具與西周禮制完美融合,進而衍生出了鼎、鬲、盈、鋪、盂、盆、俎、勺等餐具。“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俎”其實,就是現代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砧板。

青銅酒器代替了陶器、木器甚至石器,觚、觶、壺、卣等酒器開始大面積推廣。但由於當時正處於奴隸制社會,所以在禮制方面也都具有等級性。“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指的就是禮教制度影響之下的餐具文化。

7.秦漢時期的餐具

相比較於先秦時期,秦漢兩朝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社會經濟都達到了壹定高度。所以人們對餐具的要求也從盛裝食物,逐漸發展為更加精致的器皿,此時的餐具就是壹件件充滿,人文色彩的精致藝術品。

碗、箸、勺、盤、鐘、盞;缽、盆、簞、案、壺、笥等,紛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簞”既不是陶器也不是青銅器,而是壹種以竹子為原料制成的食器,圓的叫做簞方的叫做笥。事實上漢朝時餐具發展達到了新的高潮。

“箸”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木質、竹質、鐵質筷子大量出現。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漢朝居然還有青瓷制作的碗、盤。並且在普通百姓中,逐漸取代了陶器和竹木制作的餐具。這說明生產力再壹次得到提升,人們的生活也獲得了更大的改變。

筆者認為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餐具發展,對古代社會中的飲食發展,都起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重要作用。如果從根源上去分析其本質,可以發現漢朝時期的餐具種類更加齊全,而且花色與設計方面也特別豐富。

這種餐具形制上的變化,對後世餐具發展都有很大影響。而且有壹點特別需要大家註意的是,各種餐具還出現了比較固定專門用途。比如,碗只能盛裝米飯或稀粥,而盤子則必須用來盛裝菜品。同時,為了更加方便飲食需求還制造了成套餐具。

相比較於秦朝時期的餐具而言,漢代餐具更具有輕巧精致的特色。這其實與用餐份額有很大關系,而且在作用方面也更加趨於實用化。實際上漢朝時期的餐具最大特色,就是將餐具設計成了藝術品。每壹款餐具上都有裝飾圖案,並且外觀上也更加藝術化。

8.漢代誘人美食

漢朝作為古代社會最強盛的王朝之壹,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卓越成績。尤其是在飲食文化層面,更是開辟了壹條新思路。漢朝人的主食更加豐富多彩,粟、黍、稷、麥、水稻、大豆、雕胡,是廣大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漢代是已經出現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餅類食物,不過當時沒有發酵技術只能吃“死面”餅。肉食方面主要有豬、羊、牛、狗、雞、魚等;調味品除了油、鹽、醬、醋之外,還出現了姜、蔥、花椒、桂皮、茴香等。

飲茶、喝酒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壹種新風尚,很多漢代大儒對飲茶都特別有講究。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遊俠更是,經常聚集在壹起飲酒作樂。而他們使用的餐具和酒器,已經變得越來越精致並極具藝術色彩。

9.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餐具

當歷史長河流淌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生產力與物質資源,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所以,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不僅可以使用到瓷器制作的餐具,而且以金、銀、玻璃等材料制作的餐具,也開始沿著歷史脈絡粉墨登場。

當然這些材質的餐具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使用,普通老百姓只能使用普通粗瓷餐具。但無論如何都可以證明,餐具在此時的發展已經更上壹層樓。

雖然有史料可以證實,瓷器早在商代中期、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真正取代陶器的時間卻是在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瓷器工藝技術進步,青瓷、黑釉瓷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且在瓷制餐具出現之後,其他材質的餐具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因為,瓷器的優越性已經被世人所證實。

結 語

筆者認為從中國古代社會餐具,發展、演化歷史角度來分析,古代各個朝代的飲食文化變遷。不僅更有說服力和探討性,同時也可以彰顯出古代生產力的變化,以及物質材料制造工藝水平的提升。可以說餐具從無到有從陶器到瓷器,其實就是古代飲食文化歷史的最佳鑒證。

因為生活在原始社會初期的原始人,在茹毛飲血的歷史背景之下,根本沒有飲食文化萌芽意識。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與生產力進步,以陶土、木頭、青銅器、竹子,乃至金、銀、玻璃、瓷器餐具出現之後,才正式宣告古代飲食文化已經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