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刻本的學者借助宋刻本校勘明清古籍

宋刻本的學者借助宋刻本校勘明清古籍

宋刻本之所以被譽為是中國古籍中的瑰寶,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書籍,差錯訛誤甚多。不少學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來所刻古籍的訛誤,恢復古籍的真實面貌。

宋版的版式設計堪稱精致。文字的分布極為講究,板框的高廣與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設計要求的字體大小及每行字數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頁七八行,每行約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頁十三四行,每行約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傳最多的是每半葉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

刻書選用字體,各地風格不同。浙本多用秀麗俊俏的歐體字;蜀本多用雄偉補拙的顏體字;建本字體介於顏、柳之間,橫輕豎重。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凈。

宋代,政府對校勘十分重視,甚至由皇帝親自過問,聘請專家把關。為了保證刻書質量,官方還采取若幹措施。如規定刻板前需要進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復勘官復校,再送主判管閣官三校,這樣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對版樣還要再校對。此外,還要在卷末刊載經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