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於內必形於外出自《黃帝內經》。
壹、諸病與內必形於外出處
諸病於內必行於外出自《黃帝內經》。源自《黃帝內經》:“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原意是,人的身體內有了毛病,壹定會在身體表面顯現出來。《黃帝內經》說:“諸病於內,必形於外”,意思是如果人體的臟腑有病,必然會在外部表現出來。
於是,我們也更清楚,身體的健康,和藏在身體內部的很多個臟器、系統密切相關。總結如下:腎開竅於耳,耳主骨;肝開竅於目,肝主筋;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脾開竅於唇,脾主肉;心開竅於舌,心主血脈。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也是第壹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壹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
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壹的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後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