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山風景區在元古時代是壹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擡高形成平原。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地貌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影響下,又使山區激劇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峽谷。其後,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對巖石進行溶蝕,再加上其它風化營力的影響,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態 。
雲臺山風景區處在華北陸塊新生代東亞裂谷系的華北裂谷帶與西安—鄭州—徐州近東西向裂谷轉換帶的交匯部位。
受太行山前深大斷裂控制,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於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巖地層中形成了壹系列“之”字形、線形、環形、臺階狀長崖、翁谷、深切障谷、懸溝等地形組合的“雲臺”地貌,構成了區內峽谷幽深、群山聳峙、飛瀑清泉的太行景觀,對研究新構造運動和裂谷的演化具有意義。
雲臺山風景區內有形成於距今約14億至3億年間的中元古界薊縣系雲夢山組—上石炭統太原組地層,出露系統而完整;
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還有典型的構造遺跡,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雜巖構造,早元古界表殼巖的底僻穹窿構造,蓋層的超覆構造,韌性剪切帶構造,韌-脆性變形構造,脆性斷裂構造,單面山構造,以及蓋層中的垮塌構造,滑坡構造等。
擴展資料:
據神話傳說,黃帝陶正之官寧封子授黃帝禦龍飛雲之術。自焚則隨路五色之煙上下升騰,其骨骸葬於“寧北山”中。此寧北山即今修武縣北雲臺山。修武縣古稱為“寧”。後來,神話傳說中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
東漢泛稱太行山。末代皇帝劉協禪讓帝位於魏王曹丕,封山陽公,死後葬於雲臺山南麓,後人稱這裏為古漢山。魏晉時期,雲臺山因“竹林七賢”在此相與友善,但古籍僅有"竹林"稱謂。東晉始稱雲臺山,唐代亦稱覆釜山,金代稱雲臺山,清代稱小北頂。當代稱雲臺山,恢復雲臺山固有稱謂
百度百科-雲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