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史記和三國誌 應該讀哪種版本

史記和三國誌 應該讀哪種版本

《史記》應當讀中華書局1959年的新標本(現行本),此版本是以金陵局本為底本,分段標點排印的。中華書局在編排格式上作了較大改動,依照武英殿本,把每篇大題(即書名)排在前面,小題(即篇名)排在後面,並把金陵局本原來排列在正書之前的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的《論史例》、裴駟的《史記集解序》全部移到書後,依照年代先後排列次序。

經過這番整理,眉目較前清楚。另外字體的選擇,標點的使用,十表部分加公歷紀元等等都益於讀史者。 另外,黃善夫本、武英殿本、金陵局本(三者皆為通行本),也可以考慮。中國文聯出版社的宣紙收藏本有興趣也以看看。 除了上面我所敘述的,當代讀者讀《史記》時相關的工具書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以《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索引》最為有用。索引內容,包括版本、目錄、題解、關於《史記》全書及各個部分的研究、司馬遷生平事跡及其學術貢獻的研究、稿本和未見傳本目錄、有關《史記》的非專門著作日錄、唐宋元明筆記中有關《史記》的文字條目、外國研究論文和專著目錄等,甚為詳備。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的《史記及註釋綜合引得》,黃福鑾《史記索引》、鐘華《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史記三家註引書索引》等書。其中黃福鑾《史記索引》對查索《史記》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詞匯及習俗語,最為有用。 《三國誌》***為六十五卷,其中包括《魏誌》三十卷,《蜀誌》十五卷,《吳誌》二十卷,前代書籍刊行過程中,都是將它們各自成書,到了北宋雕版印刷逐漸成熟以後,才有了三者合而為壹,統稱為《三國誌》。 提到《三國誌》就不能不提到後來大名鼎鼎的" 裴註" ,因為陳壽本人深受當時經學傳統的影響,行文崇尚簡潔,雖然深得當時學人推重贊許,但是壹方面由於自身史料的限制,另壹方面由於同時期的史書基本全部亡佚,所以到了劉宋壹朝,已經有不少人對其中的材料產生了質疑,於是宋文帝劉義隆下詔名裴松之為《三國誌》作註,裴松之針對該書的缺點與不足,利用內府藏書,對《三國誌》補充了大量的史料,開創了史註新法。歷來士人讀《三國誌》都要與裴註並行,裴註與《三國誌》相輔相成,我們今天在坊間所見的整理本,大多即是所謂" 合本子註" 的陳壽著裴松之註本。今天根據史學界和文獻學界的狀況,我們可以斷言,如果《三國誌》的整理本離開了裴註,不但自身的價值會大打折扣,而且書籍本身也不能再稱之為善本。所以,將“裴註”與三國割裂開來研究的版本,壹概不用看!!所以基本選擇當是《三國誌》[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中華書局1982年的版本。 然而,由於復雜的,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此不壹壹贅述),跟每個版本皆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造成字面內容與史實不符,或者與作者的觀點不符,這就需要讀者必須要用壹些註解書來供自己參考,這類書都是壹些歷史大家把不同版本經他們反復研磨打造而成的,意義之大不言而喻。其中盧弼1936年出版的《三國誌集解》(由於版權原因,最早可能得到2012年12月才可能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經過點校的版本),易培基《三國誌補註》(也是版權問題,大陸沒出版,但不帶表沒有)應為必備。此外,還需特別指出的是吳金華(有人說近70年來,讀《三國誌》最細、在訓詁和校勘方面取得最大成績的就是他。)以自己的整理研究為基礎,重新點校《三國誌》,作為"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的壹種(嶽麓書社,1990年),以簡體橫排出版,非常適合妳這樣的讀者,此當為首選!! 往後隨著妳對知識的更深入了解,便會了解到圍繞著名著版本與註記間的諸多錯綜復雜故事,也會認識到我想妳推薦的版本之優點所在。希望對妳有所幫助,疏漏之處望指出,當然更希望妳讀有所成~~!!

參考資料: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