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性涼,味辛,甘。歸脾、胃經。 葛根(生用,長於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 煨葛根(煨用,長於升陽止瀉)。
基本功效 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臨床應用
1,用於外感表證而有項背強痛者
本品甘辛性涼,歸脾胃經,故有解肌退熱之功,既可用於表證發熱,又可用於項背強痛攣急。用治:
①風寒表證,邪郁化熱之發熱重、惡寒輕、頭痛無汗等,常配柴胡、黃芩等,如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
②外感風寒之無汗、項背強痛,常與麻黃、桂枝等配伍,如葛根湯(《傷寒論》);
③外感風邪之汗出、惡風、項背強痛,常與桂枝、白芍等配伍,如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14
2,用於麻疹不透
本品辛涼宣散,能夠發散表邪,透疹外出。用治麻疹初起或透發不暢,常與升麻、芍藥、甘草配伍,即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
3. 用於熱病口渴,陰虛消渴
本品甘涼,能夠升清陽,生津液,止口渴。用治: ①熱病口渴,常配蘆根、天花粉等; @消渴,常配山藥、黃芪等,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4,用於濕熱瀉痢,脾虛腹瀉
本品煨用能升發脾胃清陽而止瀉痢。用治:①濕熱瀉痢,常與黃芩、黃連、甘草同用,即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脾虛腹瀉,配伍人參、白術等,如七味白術散(《小兒藥證直訣》
5.用於骨痹 《神農本草經》載葛根“主諸痹”。骨痹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骨質增生癥。《朱良春用藥經驗》謂葛根: “以益腎壯督治其本”,其治療頸椎增生,必用葛根30~45g,認為葛根能“療骨痹,解痙通脈”。
6.用於實熱牙痛
葛根氣味皆薄,人脾、胃經,輕揚發散,葛根能疏散郁火,誠如《本草綱目》雲葛根“散郁火”, 《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葛根治“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故葛根除可用於發散表邪、宣發透疹外,還可用於風火、胃火牙痛
現代運用現代臨床應用葛根素註射液治療心、腦血管系統疾病;配伍他藥可治療糖尿病、頸椎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腹瀉等多種疾病。
本草摘要:
葛根 輕、宣,解肌、升陽、散火
辛、甘,性平,輕揚升發。入陽明經,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止渴。風藥多燥,葛根獨能止渴者,以能升胃氣、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經,開膝發汗,解肌退熱。
脾主肌肉。為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饗泄。葛根能升陽明清氣。療傷寒中風,陽明頭痛,張元素日頭痛如破,乃陽明中風,可用葛根蔥白湯。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升葛湯發之,反引邪氣入陽明也。
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葛根、麻黃。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太陽藥也。
血痢溫瘧,丹溪曰:凡治瘧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若陽瘧有汗,加參、耆、白術以斂之,無汗加芩、葛、蒼術以發之。
腸風痘疹。能發痘疹。丹溪曰:凡斑疹已見紅點,不可更服升葛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又能起陰氣,散郁火,解酒毒, 葛花尤良。利二便,殺百藥毒。多用反傷胃氣升散太過。
生葛汁大寒,解溫病大熱,吐衄諸血。
現代大多數中老年人喜歡用葛根泡水或服用葛根粉來預防和調節心腦血管疾病和血糖。但是胃不好的人壹定要註意,本品性涼,服用後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胃痛等。
附茶方壹個:葛根花 6-10克,泡水
功效:解酒毒,主治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嘔吐、胸膈飽脹等癥。
此文僅供參考,大家如有己見,可在評論中分享交流經驗。
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