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天地與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壹個本體而沒有人我萬物之別。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子所作的《齊物論》。
原文節選如下: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既已為壹矣,且得無言乎?壹與言為二,二與壹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譯文如下:
整個的天下在實相上不會比秋毫的尖頭大,相形之下那有形的大山卻是渺小得很;我們的壽命在實相上不會比夭折的小兒壽長,相形之下那八百壽的彭祖卻是夭亡的小兒;這就證明天地與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壹個本體而沒有人我萬物之別。
既然天地人我萬物都是壹個本體的“壹”而沒有差別,為什麽會有天地人我萬物之不同的認識存在呢?既然認為它們都是壹個壹個的個體而有差別,又怎會沒有天地人我萬物之不同的認識存在呢?道之實相用言辭說出來就變成第二重的言辭之比喻象了,將道的比喻象再用言辭說出來就變成第三重的意識之妄見象了。
自從道之實相變成言辭之比喻象再變成意識之妄見象以來所代代遞增的妄見象,即使技術最高超的人來推算也不能計算清楚它,更何況還有以後所必然會形成的意識之妄見象呢!
從道的不可言說的實相上就能變成言辭之比喻象以至於再變成意識之妄見象,更何況將意識之妄見象再變成妄見的言辭之比喻象呢!由此而知,意識之妄見再變成意識之妄見的沿流永遠沒有壹個盡頭,原因就在於妄見的沿流層出不窮。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齊物論》末節中的“昔者”二字,為推斷其著作年代提供了壹項鐵證。莊子卒於公元前286年,已處於戰國後期。“昔者”說明在莊子死後又隔了很長壹段時期,推斷為秦漢之間,是有可能的。從文字上看,也確為後人追述的口吻。
《齊物論》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壹般著作,當時著作很少特立題目,皆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字以安題,其題亦無甚意義。《齊物論》以論名篇,亦為古籍中所罕見。《論語》雖以論名書,至漢初方普遍使用,如《過秦論》、《鹽鐵論》等,即以《莊子》三十三篇的命題,除《齊物論》外,有以三個字為義,有用兩個字作為篇名,都沒有以論來命題。由此可證,應成書於開始以論名篇的秦漢之間。
從《齊物論》的內容來看,確帶有秦漢之間的時代思想特征,如對至人的描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稅利害之端乎?”又言聖人:“旁日月,挾宇宙,參萬歲而壹成純。”秦始皇、漢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長生不老,可以說是《齊物論》中至人、聖人的影響。
《齊物論》還綜合了慎到、公孫龍及老子諸家的學說,則此論產生之最早時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的成書之前,《慎子》與《公孫龍子》大約成書於秦漢以前的戰國晚期。而《老子》書的著作年代則說法很多,然大多數人皆傾向於成書在戰國時期。
《齊物論》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中的內容,則其著作年代,必然在這些書之後,再早也不會早於戰國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