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怎麽評價於丹和蒙曼老師?

怎麽評價於丹和蒙曼老師?

很多人喜歡國學,於丹老師和蒙曼老師,都是宣傳國學的,他們在壹些文化類節目中出彩,讓大家記住了她們,但是,她們在壹些場合中有不壹樣的見解,讓大家覺得她們名不符實。最終,她們離開了我們的視線!

壹、從紅極壹時到形象崩塌

於丹,北師大的教授,她擅長的是主持,而不是文化解讀。但是,她卻憑著解讀《論語》火了,於丹用現代的思維方式解讀了《論語》,讓大家耳目壹新。

這個感覺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壹樣,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古籍典章,讓人感覺很有趣,也很願意品讀下去。

於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上侃侃而談,驚艷四座。大家對這個節目的關註度很高,讓於丹老師感受到火。她不僅出書,還四處演講,這些費用,遠遠超過她當老師。可能也是這種經歷,讓她有了不壹樣的感覺,她不再是壹位老師了,而是壹位商人。

作為商人,就要謀利,到北大演講的時候,只是告訴學生們壹些雞湯,引發學生不滿,這是於丹老師沒有想到的。

在商業環境下,可以說雞湯,雖然這些雞湯,對於壹些人而言,是有毒的。於丹老師覺得,這樣的解讀,沒有問題。

讓她備受質疑的,是她的行為。在英國住酒店的時候,她對酒店不滿意,就要求換壹家,換了好幾家以後,她生氣了,罵了助理和翻譯,這個事情,被曝光了。

很多人沒有想到,壹位溫文爾雅的女子,竟然會當眾罵人,哪怕是助理做錯了,也不能當面罵,因為這會讓助理很丟臉。

作為壹個文人,素質應該很高,不應該有如此不雅的行為。看看郭德綱,他被傳與王夢婷有關系,雖然這個事情被王夢婷辟謠了,但郭德綱沒有任何反應,只是在社交網絡上寫了壹幅字:大年初五,捏小人嘴。

面對別人的誹謗,他無意爭辯,也不願多說。只是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他沒有上過大學,但很有文化。

於丹老師是壹位文化人,但她的行為卻沒有文化。可能當時很生氣,但這樣做的結果卻讓自己的形象受損。於丹老師沒有在公眾場合解釋這個事情,可能還會在大學裏教書育人,但她的做法,與《論語》中的謹言慎行相違背。

不僅是她,還有蒙曼老師。蒙曼老師的講課風格與眾不同,她在《百家講壇》裏講課,是問題導入式的,再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答,引起***鳴。

二、從解讀者到跌落神壇

蒙曼老師的父母是大學老師,她從小也頗有文化修為,每年都給自己開了個50本書的書單,對於經典的書籍,也不會放過。

也是這些閱讀,讓她沈澱了文化素養,也是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講壇》裏,她先講的是武則天,拋出各種問題,再加以解讀,很多人聽了以後,覺得很有趣。

因為《百家講壇》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而是社會各界人士,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語言,將歷史知識傳播開來,讓大家耳目壹新。

當她講課的時候,幾乎是座無虛席。她成為《百家講壇》的名講師,也讓她火出圈了。很多節目請她到現場點評,這其中就有《中國詩詞大會》。

在這個文化類節目中,蒙曼老師也是點評得頭頭是道,讓大家欣賞佳作的同時,還欣賞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點評《憫農》時出現了問題。

她說《憫農》是在種莊稼,這個是不是錯誤呢?鋤禾日當午,這個鋤禾,應該是除雜草,跟種莊稼好像不搭邊。要說種莊稼包括種植、除草等行為,也是可以的。

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覺解讀是四川人吃火鍋,就有點牽強了。雖然四川人喜歡吃火鍋,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覺是作者對天下的關懷之情,這種情懷,是比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烏衣巷》的解讀,就有點過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燕子飛到的是變革之家。

劉禹錫身處的環境,不是社會變革,而是時逢亂世。他主要表達的是舊時豪門隨著人事的變遷而湮滅的過程,與變革有關,但不是變革之家。

大家對蒙曼老師的崇敬之情減少了,覺得她對詩詞的解讀,口水化了。文化解讀,是不是可以口語化?可以的,但是過於口語化了,就有點爛俗了。

蒙曼老師的人氣,逐漸下降了,大家對文化人的認知,提升了。她們作為文化的傳播者,還是有壹定貢獻的,但是,她們將文化知識的水準,拉低了,這是很多人不喜歡的。

文化解讀,因人而異。不能為了滿足壹些人的審美趣味,就以為大眾也是這樣的審美。她們的行為,被人唾棄,是可以想見的。

三、對文化的理解,因人而異,不可強求

於丹老師和蒙曼老師,對文化的解讀,沒有太大問題,可能是她們的名氣太大了,大家對她們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許她們有壹點瑕疵。當她們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家無法容忍,最終她們跌落神壇。

有人說,在互聯網時代,知識是壹視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關的文化儲備才可以。於丹和蒙曼的文化儲備很好,也能解讀很多文化知識,但與大眾的認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例如馬未都曾說,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們熟悉的床,而是馬紮。這讓很多人疑惑,難道當時的老師,是騙自己的嗎?

不僅僅是這個,還有司馬光砸缸,很多人認為,這個缸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但是,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現,北宋出現的,應該是甕。有壹個成語叫請君入甕!

這些知識,需要相當的文化儲備才可以,但是,不等於我們不知道,就不能自主理解。雖說於丹和蒙曼等文化人對文化有自己的解讀,但千人千面,自己也願意解讀文化知識。

有人會說,沒有文化儲備的解讀,可能是望文生義。錯了不害怕,更不丟人,大家指出來,自己改正,也是壹個促進作用。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文化知識,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要是於丹和蒙曼老師能夠好好解讀文化,讓我們雅俗***賞,也是不錯的。

但是,她們選擇了口語化的解讀,還說了壹些不大對的知識,這樣就有點誤導大家了。至於她們私下裏會不會道歉,那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覺得,於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實際上就是他們對知識的誤讀,要是普通人誤讀,是可以的。但她們不行,因為她們的形象是文化的傳播者。

她們應該有虔誠之心學習文化知識,踏實的心進行宣講,而不是為了壹時的名氣,希望她們在之後的人生路上,會傳播更多有價值的知識!

寫在最後:

文化人說文明話,做文明事。於丹老師的言行不壹,導致她的形象受損;蒙曼老師對詩詞的解讀,出現了瑕疵,讓她跌落神壇。這樣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錯,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懂文化,學知識,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也不是為了當文化小醜,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