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群山之間有壹片古老的樹林-板栗林,自從我們記事起,就知道那片板栗林了,好多板栗樹幹粗大,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我們每年上山上挖花生,都要經過那片板栗林的,護林員養了幾條狼狗,壹聽到有腳步聲狼狗就飛聲四起,嚇得我們連看板栗都不敢看,只好牽著大人的衣襟跟著大人跑(大人走,我們就要跑才跟得上),再晚壹點,板栗就要收獲了,我不知道板栗園有多大,反正每家每戶都能分到幾斤板栗的。
如今那片板栗園仍然屹立在那裏,我每次回家都想去看看,可是到家後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的,我來去都是很匆忙的。回家壹般不要目的是看看自己的父母,他們為那片土地勞作了50多年了,如今他們仍在辛苦的勞作著,他們在用自己的汗水改變家鄉的環境,每次看到父母,我都會想到那句話-勞動最光榮,我以我的父母為榮,再過20年我退休後,決心回到家鄉陪伴父母,陪伴他們壹直耕種的土地,哪裏最美,家鄉最美,每次節假日我都想回家看看。
今邳州這個地方,遠古時代東夷族,少昊曾封鳥夷於艾山,古籍《路史》就把艾王鼎歸為少昊國系裏。夏朝初年,奚仲因輔助夏禹治水有功,封於薛地,後遷邳,建立邳國。夏朝帝相依靠邳侯與竊國篡權的有窮部落抗衡,延續了夏王朝。商王朝與居住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銅山縣境內)的彭伯聯合,才使邳國滅亡。遠古時候就居住在邳以及周圍的東夷部落,逐步形成東夷中最強大的方國——徐國。徐國起源就在今邳州北部及山東郯城壹帶,短暫的以郯城為國都,後定都良,今邳州梁王城、鵝鴨城壹帶。徐偃王時,東夷三十六國來附,這是徐國發展到鼎盛時期,勢力達到現在浙江、福建壹帶東南沿海,國都也由良遷去今泗洪。當徐偃王被周穆王戰敗,逃來武原東山,後改為徐山,重新以邳為立國基地,良城為國都。良城也就是徐國國都良王城了。三代(夏、商、周)以後,經歷戰國春秋、秦漢三國、中華大地形成南北朝分治。公元533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北魏建義城主蘭寶殺死東徐州刺史崔庠,降南朝梁,梁置武州治所下邳。這個梁武帝蕭衍不是邳州傳說的山東蘭陵人,而是南蘭陵人。
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朝南蘭陵中都裏(今江蘇鎮江丹陽)人,自稱是漢代名相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建立了梁朝,是為高祖、武帝。梁武帝是壹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蔔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壹年被歷史學家視為南朝梁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年開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壹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盤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壹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壹億錢贖回。蕭衍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由於蕭衍酷信佛教,大肆建造佛教寺院,以至於三百年後晚唐詩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仍記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
蘭寶降梁時,正是梁武帝蕭衍崇信佛教的高峰,梁朝政權立即在原來古徐國國都良王城遺跡建造壹座大型佛教寺廟,因他是崇信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時建造的,所以良王城又被稱作梁王廟了。隨著歷史的消長、湮滅,人們搞不清良王城、梁王廟了,良王城因與梁字同音所以之名逐步消失了,人們“良”“梁”不分,逐步用“梁王城”取代“良王城”,只留下混淆不清的記憶。至今泇口、戴莊仍流傳著:前有梁王八百歲,後有梁王拜濟公。前壹個“梁王”當然是指古徐國在“良”八百歲,其實何止八百歲;後壹個“梁王”明顯是指梁武帝蕭衍,濟公是個和尚。地名改變了,以至以後的各種典籍包括邳州地方誌書中均稱“良王城”為“梁王城”。
這個良王城壹改,卻給邳州的歷史帶來了麻煩。很多歷史記載發生在下邳(或武原)良王城的重大事件,人們都說在梁王城,而歷史上下邳沒有任何梁王城的記載,原來的古良王城城池消失了,名稱湮滅了,史學家們只好另尋梁王城。河南開封北封丘縣,在古梁國的腹地,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又稱梁國,如孟子見魏國國君惠王時,古籍稱“孟子見梁惠王”。而魏國國都在大梁,當然是“梁”城了。於是很多發生在良王城周圍的的故事就被搬到河南封丘的“大梁”王城了。
首先是發生在良王城不遠的黃池,現在這地方被命名為黃石,但民間稱呼為黃池,考邳州歷代典籍、誌書均稱作黃池。無獨有偶,宋代有人在山上建壹座黃石公廟,於是又被叫做“黃石”。這樣良王城變成了梁王城,黃池變成了黃石,邳州沒有良王城,而這個南朝的梁王城僅僅是壹座梁王廟。況且下邳沒有黃池只有黃石,當人們去尋找春秋時期著名的“黃池盟會”遺跡時,自然找到了河南封丘古大梁附近的荊宮鄉壩臺村,遺憾的是國家各種辭書典籍各種典籍均註解黃池在河南封丘,而真正這次盟會的邳州黃池卻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同樣封丘也有延陵季子掛劍臺,全國各地竟出現十多個掛劍臺,延陵季子是春秋末期(公元前544年)在徐君墓前掛劍的,三十二年後徐國就滅亡了。這時徐國先後被周穆王、造父、周宣王、楚國、吳國、魯國、齊國等打敗,疆域被列國分割占領,所剩無幾,龜縮在彭城東武原徐山(今邳州泇口、戴莊、岔河)壹帶,良王城還是他的國都。本來應該是延陵季子掛劍處,邳州人卻沒有那麽做任何表示,但不知其余的掛劍臺是誰去掛的劍。
更可笑的是封丘還有宋康王建的青陵臺,根據歷史記載:宋康王是公元前290年在下邳修青陵臺的,當時大梁(今封丘)作為魏國國都已經近百年了,魏國為戰國七雄之壹,三晉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魏王這麽懦弱,讓行將滅亡的宋國國君胡作非為,在魏國國都建青陵臺看美女采桑。
又如發生在邳北艾山的“艾陵大戰”,被說成在是在山東淄博打得,但不知吳王夫差水軍的船是怎麽飛過泰山、沂蒙山的。要離刺慶忌也是從淄博艾山出發的,又不知要離慶忌乘船從什麽河道去蘇州的,難道是天河?所有這些都是地名作的怪。前有良王城變梁王城,後有黃池變黃石,以使邳州歷史面目全非。
如今艾山也成了名勝風景區,我們村的那片板栗園總有壹天也會文明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