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壹個孔子,孟子初中語文題
[活動壹、積累孔孟名言](4分)
同學們摘錄的筆記中,有大量的孔孟名言,如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的句子:(己所
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闡述學思並重的句子:(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孟子對大丈夫的理解:(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哭屈);
孟子關於人生選擇與取舍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活動二:論辯孔孟思想](2分)
正方:“仁愛、禮治、忠義、德政……”是孔孟思想的核心。孔孟生平的經歷與精神境界對我們現代人的思想行為的約束具有典型意義,更不用說那些標示我們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舍生取義”“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等對炎黃子孫的積極影響。
[活動三:點擊孔孟軼事](4分)
①壹次,孔子帶子路、子貢等幾名弟子外出講學,途中正遇暴風雨,孔子壹時詩興大發,即吟作對聯壹副:“風吹水面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恰巧被漁翁聽到,他說:“此聯文字清新,但內容卻不太真實。夫子,風吹水面怎見掀浪千層,雨打沙灘誰保砸坑萬點?”漁翁思忖片刻,說
道:“今日夫子之聯每聯只改壹字便可,即為:風吹(水面千層浪) 雨打(沙灘萬點坑) .
”(請妳補充完改後的對聯)孔子幡然醒悟,立即把弟子叫到面前,說道:“為師原來告訴妳們生而知知,此言謬矣!
今改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請妳根據所學知識完成此空)(2分)
②請解釋下列有關孟子的兩個成語故事,並用簡潔的語言寫出兩個有關孔子的故事。(2分)
孟母三遷: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斷織之誡: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的兒子。後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輟學的人。
孔子的兩個故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活動四:解讀孔子畫像](2分)
孔子誕辰2357年紀念日前夕,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孔子故裏山東曲阜向全球正式發布了孔子標準像定稿(如下圖)。請妳整合語文和歷史知識,回答問題。
①這尊雕像中,孔子的雙手交合於胸前。結合我們對孔子的了解,試想這個動作有什麽代表意義。
答:孔子說 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這個禮包括禮儀 風俗 等政治制度 這個手勢是在作揖 是禮的表現 又可以理解為孔子像別人請教問題 史記中有孔子問禮與老子的記載
②中國孔子基金會發布孔子標準像有怎樣的意義?
答:孔子標準像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孔子形象不壹、不利於傳播和推廣的問題。對弘揚傳播孔子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Ⅱ 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各壹個。
孔子:周遊列國,孟子:孟母三遷
Ⅲ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簡短壹點
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壹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壹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麽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麽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麽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麽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麽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麽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壹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Ⅳ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家世與生平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征在曾見到麒麟。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裏,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2],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壹說1.83米),被稱為“長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壹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壹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蔔商、顓孫師、曾參、淡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相傳《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用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現在壹般認為《春秋》是孔子對魯國原始國家歷史材料進行編輯後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壹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書,是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獻:《論語》。漢代定型的《禮記》壹書中也有關於孔子思想的記述(如其中的《大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壹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之說,近年來,逐步得到學界重視。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被稱為亞聖的孔丘之後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壹書合在壹起撰寫了《四書集註》,是謂四書。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孔子與中華文化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論,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獨尊儒術”後,中華文化從此和孔子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國學大師柳詒征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壹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壹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壹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約前385年—約前304年),名軻,其字不詳,有說字子車,有說字子輿,均不可信。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壹書。孟子師承子思,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壹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 (書)》、《中庸》合在壹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身後榮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壹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壹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後《孟子》壹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Ⅳ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
1、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2、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壹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麽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麽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麽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麽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麽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麽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壹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麽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壹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壹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壹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壹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妳雖然 愛百姓,可妳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遷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壹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壹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戰國的時候,有壹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壹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壹會兒鞠躬歡迎客人、壹會兒招待客人、壹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Ⅵ 有關孔子和孟子 的故事各壹個 短壹點 200字以內
孟子:壹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壹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壹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壹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妳把它在陽光下曬了壹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壹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壹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壹離開妳,那些奸臣又來哄騙妳,妳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麽辦呢?"按著,他使打了壹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妳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壹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壹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壹個師傅教的,壹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麽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壹樣啊;"這是壹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壹樣東西、做好壹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壹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麽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壹,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壹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壹暴十寒"壹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壹種說法。例如壹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壹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麽東西呢?
Ⅶ 關於孔子孟子的故事名字各壹個,名字!
孔子:兩小兒辨日
孟子:孟母三遷
Ⅷ 有關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個不足50字
孔子的故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大致意思是說:孔子退朝,得知馬廄被燒了,只問了壹句“是否傷人。”不問馬的傷亡情況。)
總括起來,不過是說孔子在處理家廄焚毀壹事時的態度。孔子首先考慮的是人的問題,這與孔子的“仁者愛人”說是壹致的,不能簡單地說孔子“重人賤畜”,而應當說孔子在處理問題時對於人的關註。
孟子的故事:
孟子最初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以此來比喻其求學如織布,不能半途而廢,壹曝十寒,否則壹事無成。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Ⅸ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孔子: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千古緋聞——子見南子
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南子是當時的緋聞女)。
古之遺愛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 唐朝名相房玄齡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房遺愛)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裏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孟子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壹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壹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壹壹都學習記住。
Ⅹ 寫出與孔子(或孟子)相關的壹個故事
孟子和梁惠王關於始作俑者的故事 追根溯源:《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文本翻譯: 梁惠王說:“我樂於聽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性質)有什麽不同嗎?” 惠王說:“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又問道:) “用刀子殺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麽不同嗎?” 惠王說:“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說:“廚房裏有肥嫩的肉,馬棚裏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如同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_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說過:‘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難道沒有子孫後代嗎?’。就是因為以像人的俑來殉葬。俑都不行妳又怎麽能讓百姓們饑餓而死呢?” 來源:作文與考試·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