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子和他的著作壹直以來都是有分歧的,我們無法達成壹致,所以在開始引入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說明我們會采用什麽樣的觀點作為我們的論證依據。這裏不打算詳細介紹各種不同的意見,因為任先生在上海古籍出版社3月出版的《老子新譯本》修訂版1985《導言》中已經系統地總結分析了各種不同的意見,並在總結分析各種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壹些好的意見。《道德經》的五千字基本上是老子自己的作品,他的思想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工農的意願。他的觀點也是本文的基礎之壹。此外,教授在任先生系統總結的基礎上,於200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研究》壹書中,對老子的生平經歷和思想作了較為詳細的考證。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文化是在考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以西周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進行批判繼承的產物。“老子思想是中原文化的組成部分”(本書第108頁),並在論證老子對儒家和佛教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的同時,也強調了其與道家的密切關系,認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創始人,是道家崇敬的始祖,其著作《老子》被道家奉為主要經典,稱為“道德尊經”。其基本思想為歷代道士所繼承和發展。所以他認為道與道是不可分的。如果離開道教,談道教,這個道教是有頭無尾的;相反,如果沒有它就談道教,那就是沒頭沒尾了。他的結論是“道與道應視為壹體”並對此做了詳細的論證(本書第406-412頁)。我們基本同意他的觀點。我想,也許這就是我們這次舉辦的“道德經國際論壇”不僅邀請了海內外道教領袖,還邀請了文化、經濟等各界專家學者參與《道德經》討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