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人、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以後,在壹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壹們首先修養高的人嘛!”

(人、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進行多次反省: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竭力了嗎?同朋友交往誠心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人)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從中悟出新的見解、新的收藏,這樣就可以去做別人的老師了。”

(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呀!我教妳怎樣得到知識吧!知道就是知道了,不不是不知道,這才能有真正的知識呀!”

(人、語)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當自己從內心反省壹下,看有沒有跟他壹樣的錯誤。”

(人、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壹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用他們身上的缺點,來檢查自己並加以改正。”

(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誌堅強,他們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天下的仁德作為自己肩上的責任,難道這也不重大嗎?努力到死才罷休,難道說不也遙遠嗎?”

(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

孔子說:“嚴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

(人、語)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向孔子問道:“有壹句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語文版)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說:“財富和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憑正當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困和卑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是由於本不應該貧賤而貧賤了,君子是不會擺脫這種境況的。”

(語文版)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怎樣算是君子,孔子說:“把自己要說的話先去兌現,兌現後再說出來,這樣才稱得上壹個君子。”

(語文版)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語文版)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說:“假使財富是可以求得的話,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願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麽我還是幹自己喜歡的事。”

(語文版)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於是說:“沒想到《韶》樂達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語文版)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曾點說:“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臉洗手,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壹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呀!”

(蘇教版)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這個人,憑什麽稱他‘文’呢?”孔子回答說:“他既敏捷又勤奮學習,不把向地位比他低、學識比他淺的人請教當作是可恥的,因此稱他‘文’。”

(蘇教版)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 ,還有什麽(遺憾)呢?”

(蘇教版)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個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時候,我不去點撥他;不到他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我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某壹方面,他不能由此推辭其他幾個方面的,我就不再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