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潛暑》【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陰險的暑邪[湘雅醫學詞典]
潛暑[21世紀科技雙語詞典]
3.暑熱概述:1。疾病名稱;2.病因。
4病名潛暑[1]為病名[2]。見《顏養生方》卷三。指因暑或暑濕而在秋冬季節突然發病的溫病[1]。即發生在深秋甚至冬季月份[2]。
4.1病因病機《雜病源流與犀燭》卷十五:“暑證,因暑久而致也...如果熱毒之氣已經被它吸收了,或者被壹些小感冒鞏固了,這個毒就會逐漸進入胃裏,臥在三焦之間,或者長期發生在秋天或冬天,這個暑毒就臥在人體內。”由於季節不同,有秋季晚發、秋後晚發、夏季晚發、夏季傷寒等。[2].疾病綜合征的嚴重程度與邪氣蟄伏時間的長短有關[2]。
4.2癥狀《溫病辨證》卷壹:“長夏中患暑者,謂之暑,降前患霜者,少而輕,降時患霜者,則較重,尤以冬季為甚。”初多為新覺引起,如頭痛、體熱、惡寒無汗、身痛肢痛、惡心、口渴與否、便秘或絞痛、色如赤醬、溺黃濁熱,其次為瘧疾,但寒熱模糊,或皮膚隱隱有疹,或紅或白,甚至熱而不冷,夜間熱盛。舌苔白膩厚,或覆粉,繼而由白轉黃,甚至由灰轉黑,或粗糙或幹燥,或焦刺,或幹裂[2]。
也有初寒少熱,晝輕夜重,頭痛頭暈,目赤唇紅,面臟齒燥,煩躁惡熱,口幹惡飲,飲酒時幹嘔,咽幹如常,四肢冰冷胸腹灼熱,大便秘結,解少,或不適,如灼熱,短溺赤澀,劇。邪氣壹由營轉氣,苔開始薄黃,上覆薄苔粘膩,如紅舌黑苔,或紅舌黃黑苔,癥狀兇險,此病脈象不強[2]。
4.3辨證4.3.1暑潛兼衛氣相涉證【1】指衛氣相分同病的證候,表現為頭痛、周身酸痛、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
4.3.2暑濕兼衛證[1]指衛營分同病,發熱,微惡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心煩,失眠,口幹,但不是很渴,舌紅。
4.3.3暑熱挾邪之證少陽經[1]指邪氣郁結,阻滯少陽,寒熱如瘧,口渴心煩,午後飽脹,體熱更甚,入晚戲時,晨起稍有汗出。
4.3.4暑伏邪結證[1],又稱暑濕凝滯、結腸不通,指夏季濕熱食滯、結腸不通、熱滯體內、胸腹灼熱、惡心便溏之不適。
4.3.5暑熱兼證心熱降入小腸證(暑熱兼證心熱降入* * *全意向[1]),又稱為暑在心營並下小腸證,指熱在心營,下小腸,夜熱,心煩,口幹。
4.3.6暑潛兼熱犯心包證[1],又稱暑閉心包、血絡瘀阻證,指暑閉心包、血瘀、夜間體熱、譫妄、口幹、漱水。皮膚和粘膜上出現血斑,進行性增大,出現藍紫色斑點,舌質緋紅,無苔,是暑熱的常見癥狀[3]。
4.4實熱者以夏溫為準,實熱者以濕溫為準[2]。
5病因暑指病因[2]。《六因辨》中卷:“四時氣滯可為病,即寒滯、風滯、燥滯,均可命名為暑滯為主癥。故春溫為冬之夏寒,腸風為春之夏風,瘧痢為夏之暑,咳嗽為秋之燥,以類推之。”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