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的說法為據,直呼“琮”為:“輞頭、杠頭筆筒”等,當時連玉琮的上下頭都不清楚,至光緒年,金石家吳大?在《古玉圖考》中,引述了嘉慶年文字學家錢坫說法,玉“琮”的器形才得以確認。而玉琮小頭朝下大頭向上的正確擺放,也是現代人給予糾正的。玉琮分扁圓筒形(包括鐲形琮)和方柱形,但還有小的琮王勤子、琮管等飾品,凡是良渚玉琮類,不論大小均屬珍貴文物。玉琮為無定價,在人們認識的提高下,收藏玉琮的保值與升值體系,也會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逐步完善起來。
經考證,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與意義有:壹、祭祀用的大禮器之壹,但材質上有優劣之分。優質的玉琮,應按《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說法,那麽玉琮是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或是巫師通神的法器之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都是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兇驅鬼用的。二、玉琮既是種器具,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壹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壹種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