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各諸侯國古璽之三晉

先秦各諸侯國古璽之三晉

三晉指趙國、魏國、韓國,春秋時本是晉國,春秋晚期,晉國六卿勢強於晉國公室,經過壹段時間的兼並,最後剩下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晉國公園前403年,周武烈王正式封三家為諸侯,至此趙魏韓三家正式建立了自己的諸侯國。也是由於這個歷史原因,三國古璽的風格比較雷同。除個別可靠的地名和官職外,很難加以細分,所以壹並敘述。

三晉官璽大多為朱文,筆畫較細,文字也較為秀麗。印面也以小型為主,壹般尺寸為15mm×15mm,與壹般私璽相仿,壇鈕。由於其印比較小,坡形紐座直接與印臺相連,使紐座顯得十分陡峭,整個璽體也顯得格外厚重。

官名中的司寇,主要見於三晉古璽之中,與其余諸諸侯國類似,三晉古璽中也有很多特有的文字。如“相”字,在古璽中有兩個短橫在目部之下,又比如“門”字中壹般為“文”部。我們看壹些例子簡單介紹壹下。

壹、汪陶右司工

“汪陶”即“汪陶”,晉地名,見於《漢書?地理誌》屬雁門郡,戰國時屬趙國,在今山西山陰縣。

右司工,官職名,其時,司馬、司徒、司工等官職名都有左右之分。我們可以看到“司”字的下方的兩個小短橫,這是三晉璽中壹種特有的處理方式。

二、石城疆司寇

石城,趙邑名,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說,“石城在相州林慮縣西南九十裏。”與其余幾書記載有出入,但幾書中之記載均稱石城在戰國時是在趙國境內。

司寇,官職名,三晉地區特有的官職名。司寇為執掌刑獄、糾察等事務。傳世及出土的兵器銘文中都可以見到相關之證。

從古璽印面上可以看到,三晉官璽的厚邊框細朱文特點,文字的結體也比較清秀,可見三晉與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楚、齊、燕三諸侯國古璽風格的迥異。亦可見先秦古璽的留空的虛的處理。

三、襄□(陰)司寇

漢置襄陰縣,屬於定襄郡,地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

此璽的璽文也比較有爭議,我們可以看到如按我們提供的璽文,則文字的布局顯得比較特殊,但是筆者所見其余璽文標註,則更令人難以信服。存疑吧那就,很多古璽的趣味也在此。璽面文字的排布比之前幾璽顯得更加滿溢,與邊框的很多粘連也很自然。所以我們在講篆刻時,講到了字法、章法、刀法、筆意的關系,那麽很多篆刻家在筆意之後也提到了氣韻,因為過於虛懸,難以細細講述,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古璽中的很多妙趣天成,便是壹種氣韻,不同的觀賞者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此古璽,及時璽文已經不可細考,但是並不妨礙其被很多人所喜愛。

在三晉璽中這種滿朱文印也是比較少見的。

四、羊□客□(府)

璽文的排布為如圖所示。第二字為“腸”的通假字。羊腸,趙國地名,趙國險塞的名字,因山形屈壁,狀如羊腸而得名,在今太原晉陽西北。另《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山? 會稽 、 太山 、 王屋 、 首山 、 太華 、 岐山 、 太行 、 羊腸 、 孟門 。”

客府,專為他國使者或商賈而設的府寓,亦有典籍稱“客舍”。

此璽是羊腸關隘的客舍所用印,是用來封緘發給他國使者商賈等人的證件、文書,或攜帶的貨物的。

五、富昌韓君

“富昌”,趙國地名,漢代屬於西河郡,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

“韓君”,封君號。趙國封君甚多,見於典籍的便有安陽君、平原君、平陽君、華陽君、平都君等,多以地名作封號。

此璽可以在筆者之前的古璽仿刻中見到。這種粗邊框的細朱文印是三晉的特色。此璽的璽文文字排列也是比較有特色,將富昌兩字上下分布並為壹字之大小,這種合字的處理在後世的篆刻中也較為常見。此璽之所以如此排列,當是壹種形制,即將封地地名並在壹處書寫。

六、揚州左邑右先司馬

“左邑”兩字合文,左邑,地名,見《漢書?地理誌》,地在今山西聞喜縣。戰國時,左邑屬魏國。

“揚州”,未見特別記載,據璽文應是左邑隸屬於揚州。

“右先司馬”,軍事職官名。傳世的三晉官璽還有“右司馬”璽等。也可以看到三晉古璽的“馬”字的不同,下部為壹短橫。“右”字下方的兩橫也是三晉古璽中的特殊方式。從如今的篆刻章法來看,是為了避免太多的留空所造成的印面左右的不平衡感。“司馬”二字的穿插避讓也是讓兩字如同壹字壹般,但既不影響文字辯識,亦避免了印文的板滯。

又如“右司馬”璽。

七、左邑余子嗇夫

此璽是比較有名的傳世古璽,左邑兩字的合字,余子兩字的合字處理。那麽初始的設計初衷並不是如此。左邑地名,余子是身份,春秋戰國時余子即支子也。古籍《呂覽》有:“張儀,魏氏之余子也。”的記載。嗇夫為官職名。那麽此璽的璽文應解釋為左邑管理余子的嗇夫所用之印。可以看到古璽的形制是右上兩字地名並排,其下為官職的用途,左側為官職名。

那麽這樣的形制給後世篆刻的啟迪,既有合字的處理,亦有欹正的應用,貌似不經意的處理,甚至也許是工匠的小失誤,所帶來的妙趣天成,都給後世的印人以無限的啟迪。

此印我們在講篆刻章法之欹斜法時講到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八、右將□(騎)

如果按壹般的印文文字排列順序,此印文可讀為“馬司右將”,但是諸多的印學家在考證後,講此古璽解讀為如今的印文排布,即左上為壹,左下為二,右側兩字為將左右兩部挪移成上下分布的壹字。那麽筆者也覺疑惑,但是拋開文字,此印的分朱布白,令人拍案叫絕,右與馬的對稱呼應,中空的虛靈,靈動之中又有“將”字將整體架構穩住,被後世諸多印人所喜愛。

小結:

三晉的古璽所呈現的是壹種工整,秀麗。我們對比後世的朱文印,可以看到其中的壹脈相承。可以說偏愛朱文印者,對三晉古璽應該亦是更加偏愛的。

先秦諸國古璽我們已經基本介紹完了,秦國古璽將會帶我們進入篆刻史的第壹次高峰。

先秦古璽雖是篆刻,或者準確壹點說是印章的興起階段,但其所蘊含的藝術魅力雖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