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玉帶河的漢源考證

玉帶河的漢源考證

漢江發源地,古今眾說紛紜,迄無定論。漢江源諸說:《山海經·西山經》說:“西山又西三百二十裏曰嶓冢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註於沔。”《尚書 ·禹貢》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爾後,《漢書·地理誌》《華陽國誌》《水經註》等古籍中又有漢水二源說,《華 陽國誌》記載:“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為漾水,《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龍西縣嶓冢山, 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水經註》言:“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編者:上述著述現代考證,實為嘉陵江支流西漢水源)

據《漢中府誌》載:“漢江,水出(寧羌)州八十裏嶓冢山。”“山在州北九十裏,在棧道烈金壩西十裏,山勢尊嚴,峰巒回合,望之蔚然深秀,其相連者為漢王山。…山內有洞,寬數丈,深裏許,為漢水發源處。水從下湧出,有聲砰砰然,天將降雨,其聲愈大如殷雷,洞外有石砌臺數丈,為往時祭漢源行禮之所。”在今陽安鐵路、川陜公路旁,有形如華蓋的千年古桂壹株,並有唐建明修的禹王宮遺址。從此向北,可仰望嶓冢山,有小溪南來,俗名“漢王溝”,即“漾水”,循溝行10裏,即到“白巖灣”,古木垂蔓,下有壹洞,洞口有壹鐘乳石,狀如臥牛,人稱“石牛洞”,石牛高1.55米,長3.10米,遍體綠苔水漬,自背至臀有八個古字,徑不盈尺,光怪陸離,不可辨認,有人揣之為“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或“岷嶓既藝朝宗於海”。相傳為大禹刻石,故名禹王碑;但從發現年代不早於清末,且石質極差,不可能歷4000年之久。

陜西省水利地誌載:在漢江源諸說尚無科學定論之前,仍沿襲《漢中府誌》所載的傳統說法石牛洞為源頭,位於東經106°14’,北緯33°03’。從烈金壩到武侯鎮長約60公裏為江源峽谷段,大部分為山地,幹流兩岸谷坡較緩,源頭漢王溝以及青泥河、五丁關河(寬川)均為泉流小溪,於烈金壩附近匯合後至大安小盆地北納大林河,河流又進入曲折峽谷,至炭場市會南源玉帶河,繼至沮水鋪會北源沮水河,至武侯鎮出峽,比降為1.25‰。

另有源於五丁關至陳家大梁壹帶的石鐘溝之說,實為大安河。其發源地與玉帶河發源地相距不遠。但從流域面積、長度來講,玉帶河都大於大安河。故現代多數水文資料認為玉帶河為漢江主源。實際上,在勉縣以上,歷史資料所謂的石牛洞水、北來的沮水(史稱漢水北源)、玉帶河(史稱漢水南源),匯合處都在勉縣新鋪壹帶。經專家多次踏勘論證,《辭海》1989年版,正式確定漢江源流為玉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