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唐代,是為解決長卷翻看不便和散頁保藏不便,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壹種書畫裝裱形式。
在唐以前,書籍、字畫多數是卷軸,卷軸式書籍不便閱讀,如果要讀壹卷書的最後壹個章節的話,必先展舒到最後方可,費時費力。為了方便閱讀,唐人便把橫卷款式的書籍折疊起來,像折扇壹樣,前後再糊以較厚的紙作封面,起牢固作用。因唐代的書籍多為經書,故稱為“經折式”冊頁。印刷術的發明又促進了這壹款式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包背裝”與“蝴蝶裝”,壹直延用至今。
自唐時,即有人把長幅畫卷切割、裝裱成單幅葉子,又因葉子久翻易亂不便保存,進而裝潢成冊,人稱為“頁冊”。自唐宋以來,各代的書畫集藏者,將壹些零散的單件式手劄、團扇、折扇類書畫小品,分門別類地集中改裝成冊頁。現存的明清以前的原裝冊頁,除了少數敦煌實物以外幾乎未見。而明清以前的不少小幅書畫原作,因明清人集裝成冊後,才使其得以留存至今。可見冊頁對於小幅書畫原作的收藏保護之價值。到了明朝,冊頁開始成為時尚,故明清時的成本冊頁,多是預先裝裱制作成冊,後作書畫。